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作课教学实录
   [标签: ]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作课教学实录

李卫东

师:上课前还有同学问我,老师,我们今天到底上什么课?也不是老师故意卖关子,我真想给你们些新奇感。与其说是新奇的,还不如说是熟悉的。今天上的这节课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笑)我一说这句话,你们马上会想起老师经常给你们讲的一个公式,是什么公式?还记得吗?(生齐答)对,美感=熟悉感×陌生感。假如陌生感为最大值、熟悉感为零,那么美感是?(生齐答:零)假如熟悉感为最大值、陌生感为零,那么美感为?(生齐答:零)那么我们今天尽量上得既熟悉又陌生。(生笑)今天也是对此前作文课的一个简单的梳理。

师板书:手。

师:看到“手”,你会想到什么?具体一点说,给你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叫“手”,你会想到什么?

生:想到困难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同学。

生:在我特别特别小的时候,还没有能力做某些事时,爸爸妈妈教我做,那手特别温暖。

生:爸爸妈妈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我的温暖的手。

师:哦,也是爸爸妈妈的温暖的手。

生:老师上课时,我们同学回答问题所举起的手。(生笑)

师:想得不错!按照这种思路,你想写什么?

生:同学们的心情。

师:哦,上公开课时,是举起手回答问题?还是不举手?是公开课课堂的一种特有心理,以心理活动为主线。

生:手相。不熟悉的一些人的手。

师:哦,你会看手相?(生笑)

生:编一个故事,可以找一些题材。

师:好,也可以算是一种思路。

生:所有的家人都是我的手。

师:你的意思是所有的家人都好像是你的一只手一样,用了一个比喻。

师:好,就到这里。看到“手”这个话题,同学们的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在“手”前或“手”后都加了修饰语。想到了遇到困难时同学伸出的手、爸爸妈妈的手,课堂上同学们举起的手……一下子把一个看似很大的“手”这个话题,扩展变成一个短语,妈妈的手、爸爸的手、同学的手……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扩展成:姥姥的手,奶奶的手、爷爷的手……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一加修饰语,话题是不是就变大了?是不是?(生答:不是)相反话题就变小了,这是一种具象思维。好,那么我们再来进行扩展,围绕“手”这个话题说一句话,最好渗透上你个人的情感、态度。

生:那双手温暖了我的全身。

师:哦,他用了一个比喻句,“温暖”让人联想到很多。

生:那次手术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师:你看,这句话定位多好!你这篇文章会写什么?

生:写我做手术的一个故事。在做手术的过程中,一位医生的双手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我永远不能忘怀。

生:大手牵小手。

师:怎么讲?

生:就是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温暖我。

生:一双手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想写集体的手。

师:你想写一个集体的故事,有这样感动你的集体的故事吗?

生:有很多,比如那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生:一双温暖过我的手。

师:哦,一双温暖我的手(生笑),已经发生了。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就是考试失败了,特痛苦的时候,我最要好的同学伸过手来轻轻抚摩着我的头。

生:妈妈的手把我拉出低谷。

生:一双时时刻刻帮助我的手。

师:“时时刻刻”,很好,请坐。你看,同学们各说了一句话,实际上在这一句话里边已经含有了你个人的情感,对这双手的态度,而这恰恰体现了你这篇文章的基调。     

师:由刚才的思路,我们进而来说一段话,怎么样呢?我先来说一段话,一段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话。这段话实际上就牵扯到我的童年。老师小时侯是在农村长大的,想起我的农村生活,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我的姥姥。我的家和我姥姥家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姥姥家住在村子北边,我的家住在村子南边,我经常到我姥姥家去。每逢在姥姥家玩够了,她就会领着我回我的家。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她那双布满了老年斑的、绽满一根根青筋的手。尤其是在夏天,夏季往往是收麦子的季节,她领着我从村子的北头走到南头这接近一里的路程,得足足有一个小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有哮喘病,走几步,就得坐下来歇歇喘几口气,但是她始终不能放下的一件事就是拣麦穗,农民们落掉在路上不要的麦穗,走几步,看到一粒麦穗,她就弯下腰用她那布满老年斑的、绽满青筋的手一粒粒捡起来。往往是在不停地弓下身子,捏起麦穗的过程中,止不住地咳嗽起来,有时把眼泪都咳嗽出来。每每把我送到家的时候,,我的怀里也就总是抱着这么一小捆麦穗。因此每逢想起我的姥姥,我就忘不了姥姥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那是爬满了老年斑的、布满了根根青筋的,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双手。(停顿了几秒)我的故事就讲完了,我这段含有什么?是不是含有一些细节呀?另外呢,是不是灌注了我个人的一些情感啊?同学们可以静思两分钟左右,你能不能说一段话,这一段话尽量地含有一些细节,讲讲你的关于手的故事。

生思考。

生:我的题目是“松开又紧握在一起的手”。在一次争吵中,我和我最要好朋友的友情破碎了,而终于我们的手又握在了一起。就在这不经意之间,我的心冷了;又在这不经意之间,我的心又被温暖了。

师:哦,你的“不经意之间”用的很精彩,而问题也恰出在“不经意之间”。“手”究竟为何松开,又为何“紧握”,没有细节,没有故事支撑,就空疏了,是吗?你可再仔细回味思考一下。

生:我的题目是“弥留之际[注: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我至今忘不了那一幕:奶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双干瘪冰凉的手握着我的手,浑浊的眼睛始终望着我,眼角挤出一丝丝微弱的笑,彼此没有话语,慢慢地那双手无力地滑落,滑落,掉在了床沿,我——,我……(声音哽咽)

师:请您坐下。老师能理解,那曾经是一双多么有力的手,一双给予了你多少温情抚摩和恩惠的手!抓住“弥留之际”牵引出关于奶奶的动人故事。非常感人。

师板书: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话题:财富。

师:如果以“财富”为话题,你会想到什么?好,你来说。

生:家人、朋友给我的温暖。

生:童心、童趣,一笔宝贵的财富。

师:哦,想写童年生活。

生:我妈妈说,我的出生就是她最大的财富。所以我写我和我妈妈之间的一些细节、一些故事。

师:好,很好。写母女间的亲情,是金钱不能取代的一笔最大的财富。

生:我想写您。(生笑)

师:哦,真想写我?

生:对,写您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为我答疑解惑。

师:我怎么想不起具体的细节……

生:但我觉得有。(生笑)

师:好,我相信你想写一定能写出来,但一定要写一个首先能打动你的故事,是不是这样?好,去年我教了一个学生,我好像对大家说起过。她说她最厌烦的就是双休日或假期呆在家里,因为她嫌她的妈妈唠叨。于是有一个晚上,她孤身一人住到了他们另一个小家里,远离了妈妈的唠唠叨叨。这下可自由了,晚上看电视一看看到两三点,早上一醒,床上、地上爬满了蟑螂,吓得她哇哇乱叫。这里刚一安定,肚子里又叽里咕噜的叫起来,这时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失落。突然妈妈出现在面前,唠叨嗔怪了一番后,叫女儿回家去吃饭。这次她再也没有埋怨,眼里直滚动着泪花,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因为她意识到:原来妈妈的唠叨是她最大的一笔财富。你看,她把财富具体化成了“唠叨”。这就是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具体化为故事、场景、细节。很巧,昨天晚上我在你们班值班时批阅上周的话题作文“幸福”,这个话题与“财富”类型相同,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咱说同学的作文之前,先找几个同学来说说幸福是什么?用一句话把“幸福”具体化,好吗?好,你先说。

生: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幸福。

师:哦,很有哲学意味。(生笑)好,可再具体一些。

生:幸福就在平凡的生活里。

师:请稍做阐发。

生:像早晨跑操啊,好多同学说很累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其实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师:好,幸福就在这大汗淋漓中

生:幸福就在用手创造的财富里。(生笑)

师:(稍一迟疑)哦,你把它“手”“财富”“幸福”三个话题串联起来了。(生笑)

生:幸福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里。

师:越来越有哲理了。(生笑)肯定有故事,被批评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你却觉得幸福,肯定有故事。

师:好,下面念几篇“幸福”话题作文的片段,咱一起来评议一下。第一篇《幸福源于吵》。

师念:

我和弟弟经常吵,为了鸡毛蒜皮[注: 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的小事。无论在吃饭时,看电视时,坐车时,我们都能找到一些话题来吵。我们会为了哪个菜好吃而喋喋不休[注: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也会为了讨论收音机里哪个声音好听而争辩不已。我们认为自己只是在争论,仅此而已。而妈妈把这些都定义为一个字“吵”。可我和弟弟却总热衷于吵,并且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例如某一天吃饭时,我就会故意找话茬。

“我觉得你吃饭的声音好像一种动物。”我愤怒的翻着白眼儿看着弟弟说。

“不就是猪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小猪也很可爱,你不能歧视别的动物吧!更何况,如果我是小猪了,那你,我的亲姐姐,是什么?”弟弟巧舌如簧[注: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唉!你吃饭就不能小点儿声吗?我听到这声音就恶心。”

“你恶心你的,关我什么事,别吐我碗里就行了。我这么吃着香。”

弟弟虽然嘴上不服气的争辩着,可我分明听不到“吧唧吧唧”的声音了。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这种对话在家中每天都在上演。每每和弟弟吵到最后总是我无言以对,心中愤愤不已,有时牙也咬的咯吱咯吱响。可后来再回想时却感到弟弟的调皮可爱。心中洋溢和谐美满的画面。

生:她把幸福定义为“吵”,与弟弟的“吵”,角度很好。

生:对话很精彩,语言很生活化,传达出了人物的个性。

师:好,我再念一篇《幸福无处不在》的片段:

当我肆意挥霍着周末的时光,在被窝里躲到两根走针在一块儿时才伸着懒腰爬起来,任一天中最暖的阳光从头到脚洒遍我的全身,我知道,这是幸福;当我塞着耳机听着小野丽莎或是陈绮贞抱着吉他轻轻地在耳边歌唱,我知道,这是幸福;当我打开手机发现收件箱里塞满了各种带有顽皮或者温馨语气的祝福,我知道,这是幸福;当我被朋友兴冲冲地拉到一家新开张的寿司店一口又一口地吞下美味的鳗鱼寿司,我知道,这也是幸福。

生:她这段用了排比的修辞串联起了一些精致的细节。

师:对,是用一串“细节”来诠释幸福,而非整体的故事。这也是一种写法。再看这一篇《简单的幸福》,昨天晚上看到这篇作文,恰恰让我想起了我姥姥的事。这篇文章写周日早晨怎么早早起来,偷偷摸摸[注: 形容瞒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蹑手蹑脚[注: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地去买早点,买早点回来,不想让家里人发现,尤其不想让太婆发现。前面的不念了,我念念最后四段:

我看了看墙上的钟表,指针成一条笔直的竖线,呀!时间不多啦!太婆每天六点准时起床。我急忙跑到冰箱前,拿出冰冻的小兔包,一手抓三个,把它们放进锅里蒸,把火调到大,把锅盖盖紧,把汤包搁在旁边怕它凉了。十分钟,十分钟等待起来有如十小时,听着楼上太婆的脚步声,我琢磨着她在哪,干什么。楼上,哥哥的屋子,到洗手间,到我房间前,停了停之后,往楼下走,我才猛得反应过来,关掉火,侧头看了看时间:6点11分。我快速地拿了一双筷子,两个碗,我把香气扑鼻的小兔包倒进碗里后,另一支手把碗放到水壶旁之后往里倒水,之后,便以惊人的速度把他们放在桌上。

“啪,啪”太婆下来了,我兴奋的跑出去,以我最灿烂的笑面对太婆。太婆眯起眼睛看着我,把我的小手放进她的大手中。 “咳,哈!”太婆笑了,她坐在桌前,夹了一个包子,缓缓地挪到我面前,示意我吃。我咬了一半,另一半推到太婆面前,她开心地咬着。脸上岁月留下的痕迹似乎在跳跃,我的心也欢快的跳跃。

太婆,你幸福吗?妈妈说,今天你要去看太公,说每年的今天你都会十分难过,我知道,你最爱吃汤包,小兔包,最爱喝家里煮的白开水,所以我特地攒钱买了这些,就是希望太婆天天开心,永远幸福。

太婆,你知道吗?你开心吃饭的时候,我是幸福的,我的嘴角会不由自主[注: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上翘,因为你开心;我的眼睛会微微湿润,因为你开心;我的双手温暖得不得了,因为你的手是暖的。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看到自己爱的人幸福开心,这,是最简单的幸福。

师: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太婆每年的那一天都会十分难过?

生:因为那一天是太公的祭日。她却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只是那么用手紧紧的握着我。(眼噙泪花,声音开始哽咽。)

师:老师为你的故事而打动,真情永远是打动我们的力量。好,下面老师出个难题,这个故事如换一个角度,也可写哪一个话题?

生:手。

师:很好。也就是说同样的故事,有时我们切换一个角度,也适应于另一个话题。当然运用起来要讲究一个度,而不能抱住一个故事不放。你们的故事其实多了去了。

师:再看这个话题。(板书:体验),你会怎么把它具体化?

生:在后面加宾语,比如体验一次拓展训练。

生:在前面加上修饰语,一次逃课的体验。

师:好,我们就不再详细展开了。总之,面对一个话题无论它是名词、动词,还是短语,要学会扩展,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来——(板书: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生齐读)

师:好,最后看一篇我已毕业的学生以“清晰的面孔”为题来写的一篇文章,我念,你来思考。(师念文章)

最近这一年,总能看到一个清晰的面孔,凶神恶煞[注: 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的狰狞样子,脸上的肉全都僵着,眉毛高高地向上挑起,两只眼睛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睁得老大,透出狠狠的光,张着血盆大口露出尖锐的牙齿,一副随时要吃人的恐怖表情。

就是这张清晰的面孔,阴魂不散[注: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死缠着我。

正美滋滋的同家人吃着中饭,享受着老妈精心为我准备的一道道美味,也只有老妈的手艺才配得上慰劳我啊。我乐呵呵的想着,边吃边品尝老妈以菜肴的形式送给我的关爱。不料身后突然一阵阴风,吹散了我得来不易的温暖,我机械的转过头,皱着眉,看见了那张清晰的面孔。他眼睛向外凸,正愤怒的瞪着我,“都几点了还跟这磨蹭?动作快一点啊,嚼两口得了,赶紧写作业去!”

匆忙塞了点饭,放下碗筷,拖着沉重的脚步挪进我的房间,很不情愿地把手伸进书包里抽出两本作业,缓缓摊开,再慢吞吞的坐下,提起“重达千斤”的笔,刚想拧下那个很乐意同我合作死扣在上面不下来的笔帽,却不知何时那张清晰的面孔又飘到我身旁,“你牛起来了是吧?光阴似金,你也不看看还有多少时间够你挥霍!”

无奈啊无奈,想赖不能赖,只得听从安排。我立即奋笔疾书起来,可是我的心却早已飘飘然飞到那遥远的天边。不料那张清晰的面孔却能洞察我的心事,“写作业时专心一点会死啊,老瞎想些什么乱七八糟[注: 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的!”

我费尽千辛万苦[注: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才叫回了那颗游荡在外的心,开始全神贯注[注: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和我亲爱的作业拼命。好半天才搞定了那座小山,得意的站起身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一蹦一跳的往外走。还没踏出我的小窝两步,又被那张清晰的面孔拎回了书桌,“写完作业就得了?你搞笑那?买那么多参考书是干什么的?做去!”

我郁闷的抬起头,仔细凝视着这张清晰的面孔,凶神恶煞的狰狞样子,脸上的肉全都僵着,眉毛高高地向上挑起,两只眼睛莫名其妙的睁得老大,透出狠狠的光,张着血盆大口露出尖锐的牙齿,一副随时要吃人的恐怖表情。

师:(短暂停顿)文章中的“他”“怪物”是指谁呀?

生齐答:爸爸!

师继续念:

不过这次我看清了,这怪物长着6只手,分别写着,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而这面孔的中间深深刻下的两个字是:中考。

中考这两个字已清清楚楚印在我的记忆中。在接下来仅剩不多支离破碎[注: 支离:零散,残缺。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的时间里,我定会尽我所能,干掉中考这个怪物。

一定。

众生大笑,呈赞许状。

师: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呢?原因就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有了故事如何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由谁来讲述?也就是如何讲述的技巧。这篇文章把中考人格化了,通篇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与一般的发“中考”之牢骚的文章,自高一格。

师:有一句古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们也可这样说:任凭“手”有万万千千,我只写那最熟悉最真切的;任凭“话题”有若干,我们尽管——

生齐答: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整节课结束。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解决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常见作文课上学生为“写什么”的问题抓耳挠腮[注: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事实上,学生是真的缺少写作的素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凡生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无数个故事,这些故事还多半是活生生、鲜灵灵、决不与他者雷同的故事。那一到写作时为什么却常常熟视无睹[注: 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而舍近求远[注: 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生编硬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牵引出、激活起这些“故事”的意识和手段。本课课题定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挖掘出被屏蔽在心中的那些鲜活素材,打开写作与生活的通道。具体目标就是训练学生如何切取角度、选择素材、讲述故事。

这堂课是围绕三个具体的“话题”展开的,这三个话题分别是“手”、“财富”、“体验”。“手”看似具象却极易流于空泛,“财富”抽象而不易化为具体,“体验”面临的难题则是如何使之对象化。三个话题不能穷尽话题的所有类型,但却具备典型性和启发价值。“手”这个话题的讨论大体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顺次展开的:谁的手(怎样的手)-------我对这“手”的态度和情感--------发生在这“手”上的故事和细节,在“扩充短语------扩展句子-------讲述细节”的过程中进行循序渐进[注: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的说话训练和思维训练。“扩充短语”是切取角度,“扩展句子”是投射情感,“讲述细节”是讲述故事。中间教师讲述自己心中的“手”的故事,既是营造一种互相倾诉和倾听的氛围,也是为唤醒潜藏在学生心中的“故事”。第二个话题“财富”主要是训练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能力的。简单引入后,训练重心放在与之相仿的另一个话题“幸福”上了。附带说明一点,在本课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引进“幸福”这个话题。在上此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刚刚批阅完学生关于“幸福”的习作,批阅过程中的诸多发现倐然间与设计此课的思路联成一片,遂挑选了几篇习作投放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实践证明,关于这几篇习作的讨论及围绕“幸福”的扩句训练(幸福在          ),效果是较为理想的。这一随机插入的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更为切近和具体的参照对象。平时写作并不突出的卢笑笑同学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老师在这样大型的场合范读了自己那篇写“太婆”的文章,涌动在她眼眶中的泪珠流淌出了激荡在她心中的复杂情感。关于“体验”的讨论,是简略处理的。此后的小结,则是对以上讨论的理性梳理。至于最后推荐那篇《清晰的面孔》,又是为后续的训练做好铺垫,那就是如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就牵涉到构思经营、创新表达的问题了。

回顾整节课堂,预期的目标基本达到了。但的确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之处。比如,整堂课的容量有些偏大,环节失之琐碎,教师说得沾多,学生活动没有预料得那样充分。这直接导致的一个不足,就是学生获得的启发还过于粗糙和朦胧,而缺乏具体入微的“点”上的深刻顿悟。例如素材、故事、细节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又究竟如何转化等,课前教师曾有设想,但在实际课堂中没有得以明确。事实上对于这三个概念的适当辨析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还是非常必要的。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作文专题

    相关作文

    没有相关写作指导

    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