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端午日》课堂教学实录
   [标签: ]

《端午日》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迮蔚萍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生1:五月初五
教师投影出示唐文秀的《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课文内容看,《端午日》一文并未涉及屈原,故教师选择的诗歌如能与课文内容更为吻合,那就显得更为自然合理。】
(指名一同学朗读全诗)
师: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生2:屈原
师:你们对屈原了解多少?
生3:屈原名平,字原。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自沉汨罗江。
生4:屈原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师:你们有没有关于反映端午或屈原的诗歌?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此处,可让学生只去收集反映端午的诗歌,原因同上。如学生收集的诗歌反映了“屈原”,教师视情况作出灵活安排,这样也许就不会有枝蔓之嫌。】
(学生纷纷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交给老师。教师挑选了其中的一首出示,
并指名同学朗读。)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这首诗的。
生5:互联网。
师:能利用“现代化武器来帮助学习,很好。
师:你能说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
生5:(不能答)
(学生未能答上来,教师也未作介绍,这样的处理显得疏简了些,没能发挥这一环节的作   用。)
师:我们这儿过端午日有哪些习俗?
生6:吃棕子
生7:门口挂艾蒲、大蒜头之类的,以避邪驱毒
生8:喝雄黄酒
生9:小孩穿老虎衣(教师出示老虎衣一件)
师:下面我们看看祖国各地端午日都有哪些习俗。(教师出示投影片,并略作介绍)
插艾蒲  吃棕子  饮雄黄酒
 系香袋  赛龙舟  挂钟馗像

 迎鬼船  滚鸡蛋  悬五毒图
端午习俗:
师: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地区的人民又是怎样迎端午的呢?学了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我们就会有一了解。(教师板书  端午日  沈从文  《边城》)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边城》,《边城》是一支湘西乡村生活的牧歌,多角度地展现了湘西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如本文《端午日》就传达了浓浓的乡情、乡俗。

【从整个导入环节看,教师有意从端午来历、端午诗歌及民俗几个方面给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扩大学生视野,这一设想很好。但由于个别地方考虑欠周到,处理失之简单,作用不明显。另,由于导入环节内容较多,故切入正题较慢,可作适当调整。】
二、研析课文
(指名同学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要看书。朗读完毕,老师提问)
师: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有哪些风俗活动?

生10: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
生11:赛龙舟  追鸭子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如下:)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交代)
            
            桨手    持  划
赛龙舟  (详写)   带头的   拿  挥动  指挥(奋力争先 同心协力[注: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鼓手、锣手 敲打 调理
追鸭子  (略写)

师:根据篇幅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的习俗只稍作交代,对赛龙舟写得最详,追鸭子次之。(教师板书见上)
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那天的节日气氛的?

【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概括能体现节日气氛的内容或语句。估计学生完成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12:所有的人都到河边去看赛船了
生13:鼓声如雷鸣
生14:军人在每一只船胜利后,放鞭炮以示庆贺
生15:妇女、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画了王字
生16: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是追赶鸭子的人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并投影出示下列内容:
人到河边看赛船,真正到了“万人空巷[注: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的程度。
划船前的准备,赛手的挑选,赛龙船时的盛况
优胜者领赏,放鞭炮庆贺
全体同乐、追赶鸭子。洋溢着节日的喜庆、热烈、欢腾
师:最让人激动万分的算是赛龙船时的盛况了。大家看看,课文从哪里到哪里写了这个盛况的。

【让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揣摩品味。下面要求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字词,然后以此切入,让学生探求赛船场面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这样的引导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显得自然而又有效。】

生17: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浆手到种种情形
师:在描写盛况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赛手、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的?(学生齐读后,指名一学生回答)
生18:浆手: 持  划
   带头的:  拿   挥动   指挥
   鼓手、锣手:敲打  调理
师:作者用这些词语有什么目的?体现了赛手们怎样一种精神?

【这一问抓住了语文教育的实质之一--人文性。】

生16:拼搏精神
生17:合作精神
师:说得很好。用课文中的话就是“奋力争先,同心协力”,这是赛龙船这个活动最能体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适用在赛手身上,赛龙船事事争先,同心协力的精神。
师:赛手们在同心协力、奋力争先,拼搏向前,那岸上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生18:呐喊助威
师:整个场面让作者有怎样的联想?
生: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情形
师:现在我们把盛况部分一起朗读一下,注意读出当时热闹、激烈的气氛。
(朗读完毕)
师:下面再让我们形象地感受一下,龙舟竞渡时的场面。
(教师播放广东地区端午赛龙舟的比赛片段,播放完毕)
(恰当地引入龙舟竞渡的录像,让学生在根据课文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感性的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展示,提供了条件。)
师:如果你是龙舟上的一员,将会怎样?如是岸上的一名观众,又会怎样呢?(这一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生活”,说出独特感受,是让学生创造性阅读的体现。)
生19:……激起斗志,奋力往前,勇夺第一……
生20:……我是带头的,我要告诉他们,终点就在前面,我一面挥动手中的小旗,一面呐喊:加油!加油!
生21:……我是观众,我要拿一个声音最响的喇叭,为我的“希望之队”加油…… 
三、教师归纳学习要点
研析精采场面
了解端午,感受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并继承发扬
四、综合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五月初五的端午日,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元月初一的春节,写上要过什么传统节日。--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老人节。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个重阳节,老人节中我们该为老人们做些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利用假期完成一份《同庆重阳策划书》
教师出示:策划书样式表(附后)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颇有创意,既紧扣单元要求、课文特点,又很好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语文活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总评:1、本堂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展开,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点拨精当,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有效。
 2、课文研析环节,既做到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不忘让学生局部咀嚼品味;既注重了语言因素,又不忘人文内涵,使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很好地糅合在一起,避免了由来已久的肢解课文的弊病,又不致矫枉过正[注: 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只抓住人文性而不及其余。
 3、教师能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与教材相的资源,如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当地端午风俗、收集反映端午的诗歌、策划同庆重阳活动等,这将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沟通,使课堂能摆脱四堵墙的束缚,而呈现开放状态,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注: 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的。
 4、当然,整堂课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详见眉评,此不赘言。
备注:由于记录条件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 请谅解。
(点评:李国平 徐雪明)
同庆重阳策划书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诗句:
活动步骤:
活动预测结论: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