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设计附教学后记
   [标签: ]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第一篇课文,是《论语》中的一段语录,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翻译全文,归纳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 摘录内容要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质疑难点字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分析“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智慧,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人格教育及和平呼吁。
3、教学重点:翻译全文、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4、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政主张。
5、教学时数:2课时
6、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探究法 、情境表演
7、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摘要,做成ppt。
(1)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 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3)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学生:(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3) 理清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借助这篇课文来初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朗读体会感情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1)自读全文,对长句划分朗读节奏。特别注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学生评点。注意字音: 颛臾、冉、稷、为、兕、椟、柙、费
(3)师生对读,让学生感受老师范读的效果。
3、质疑解决译文
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互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复习翻译的五种方法:(1)留(保留名称),(2)删(删除不译的虚词),(3)补(补出省略词语),(4)调(调整倒装语序),(5)换(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早读课时就有学生提出了一些翻译问题: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直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4)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4、 指导背诵 (要点式)
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
提问一:第1、2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三个内容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提问二: 第3、4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
明确: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注: 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5、课堂小结
翻译五法:换——留——删——补——调
记三字要点: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
6、布置作业: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
1、 检查背诵(大屏幕显示1-4段要点空白,学生背诵要点句)
2、 继续指导背诵 (要点式)
提问一:第5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明确: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提问二:第6段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大屏幕显示)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小结:
背诵课文,方法很多。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3、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仁”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明确:(1)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板书:反对武力)。
(2)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板书:对内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
(3)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4、 情境表演
现场请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揣摩人物神态及语气。
教师点评: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注: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注: 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注: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毫无招架之力。第6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5、思考探究
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运用两个比喻,含蓄指责弟子。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省。(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省)。
直接批评冉有强词夺理[注: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地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6、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思考孔子的政治理想。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三辩 孔子三答 孔子的智慧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先王之盟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反对武力
社稷之臣 (不当伐)
夫子欲之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省
责任无可推(盲人、虎兕、龟玉)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人真诚
对内要“均、和、安” 仁 以国为重
对外要“修文德”
季氏之忧在萧墙 忧患意识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个人觉得对文本的解读已经到了一定火候,开始关注文本的细节,揣摩语言的魅力,总体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算可以。教学重点与难点有所涉及,但难点的突破手段有限。个人觉得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语速过慢,问题较散,没有形成话题,对学生的激励也不够,基本处在常态。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通过一些活动或抓手达成教与学的统一。如何让学生经过言语的表述达成预设的目标,或者说让学生参与“学”的活动,确实需要花点功夫思考一下。“学”的活动的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境遇来实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