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荷花淀》学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
   [标签: ]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能力。
2、 鉴赏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习重点)
3、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问题引领法、对比法、合作探究法
【课文预习】
一基础自主梳理
★1字音识记
缠绞( ) 白洋淀( ) 垛( )起垛( ) 气喘( ) 吮(
打点( )包裹( ) 藕( )断丝连 菱( )角 梭( ) 鱼 摇橹 ( ) 扑棱棱( )泅( )水 凫( )水 撅( )着嘴 橫( )样子 围剿( )
★2字音辨析
涨 ( )水 涨( )红 头昏脑涨( ) 划( )船 策划 ( )
扒( )着船帮 扒( )手 丢三落( )四 落( )枕 大大落落[注: 形容态度大方。亦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
奔( )跑 投奔( ) 抹( )黑 抹( )墙 抹( )桌子
露( )面 露( )珠 圆 圈 ( ) 圈( )住 猪( )圈 棱( )角 扑棱棱( )
★ 3字形辨析
晌 ( )午 发饷( ) 脱缰( ) 疆( )域 僵( )化
勋( )章 殒( )命 陨( )石 梭( )鱼 棱( )形
棱( )柱 菱( )形 菱( )角 发愣( )白洋淀( ) 皮开肉绽[注: 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 )锭( )子 启碇( ) 哮( )喘 湍( )急 惴( )惴不安揣( )摩 惦( )记 掂( )量 愉( )快 矢志不渝[注: 表示永远不变心。]( )揶揄( ) 圣谕( )悔( )恨 教诲( )桅( )杆 诡( )秘 剿( )灭 缫( )丝
★ 4选择合适的词填在下面的空格处。
a震动 b振动 c消失 d 消逝 e 精制 f 精致
⑴听完了工程师有关北京奥运会射击馆的空调机 对射击比赛影响的分析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种精益求精[注: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的精神 了。
⑵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本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 在中午水面的烟波里。
吮吸山间的清纯空气,弥漫在花的海洋中,一切劳累和不快顿然 。
⑶在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华美的礼仪服装和 的颁奖用品,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元素。
6月22日,印尼政府提高了原油和 棕榈油产品的出口税率,以增加国内供应,阻止价格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5熟语积累
藕断丝连[注: 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牵肠挂肚[注: 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聚精会神[注: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注: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赶鸭子上架[注: 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⑹拖尾巴:
★ 6文学常识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二、初读印象
★1、 小说主要刻画的主要人物是( )
a 水生嫂  b 水生  c 水生及水生嫂  d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2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
【课堂导学】
本文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然而在情节结构上,仍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通读全文,按事情的发展,划分一下故事情节。本文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先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试着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生动传神,注意模拟角色体会感情,分析作用。
★提问导思这篇小说有没有情节?它的情节有何特殊之处?和《三国演义》以及琼瑶的言情小说等相比,有何异同?
思考: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的刻画写法不同,请问不同在哪里?
四位妇女相聚商量探亲的对话,那 位同学来分析一下,从中我们可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方法导学
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
★3.鉴赏人物形象。
★4.归纳作品的主题。
课后小结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缨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地点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片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缨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 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满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缨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注: 一辈子。]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缨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缨子结婚。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个字)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缨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个字)

3.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其作用是什么?(每条不超过15个字)

4.小说表现了我的痛苦、悔恨和对情人的无限眷恋。文中表露“悔恨”情绪最鲜明的一句是

5.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在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不
超过20个字)
6.下列几种说法,不正确的三项是 ( )( )( )
a.缨子是听了“我”的话,才去寄信的,一切都怨“我”太冒失。
b.“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表现“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空潦的心境。
c.把缨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缨子长得像蝴蝶的外貌。
d.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爱缨子。

★知识链接
1、故事背景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注: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的事迹。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生息着善良淳朴的人民;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繁衍着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这里是我们白洋淀人的世界,这里是我们宁静的家园。
2、孙犁《<白洋淀>题记》当日寇闯进了家门,当荡里响起了枪声,拿起枪,投入战斗吧!白洋淀人。无论男女老幼,巾帼须眉[注: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汉,大丈夫。具有男子汉气慨的女子。],那百顷苇荡就是抗敌决死的战场。
说女人天生被软弱俘虏,谁说她们只属于庭院闺房?当豺狼闯进了芦荡,女人们拿起了枪,驾上船,投入了战斗 ……
3、相关资料

比起鲁、郭、茅、巴、老的如雷贯耳[注: 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比起跨现当代的钱钟书,比起后来被挖掘出土的沈从文、张爱玲,孙犁不曾有过大红大紫,他也从来不是大锣大镲,仿佛一管笛箫,静夜中幽幽不断地吹着。时空喧嚣听不见,静夜听见又忘不掉。他就凭着这管笛箫不懈的吹着,终于走出延安作家队伍,步入大师行列。在讲究规格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史上,只给鲁、郭、茅、巴、老出过全集,除此之外,享此殊荣的只有孙犁,就是最好的明证。(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大师静静地走了,津门百姓自发地来到他的家庭灵堂献花,室内容纳不下了,就摆在室外;室外又摆放不下了,就摆在门口;门口也堆放不下那么多鲜花了;一束束鲜花一直摆满了通往孙犁宅院的小巷……当代文人浩如烟海[注: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但能在辞世之后,受到庶民百姓如此爱戴的,怕是只有孙犁一个了。
何故?
灵魂圣洁是无价的———孙犁具有这样的灵魂。
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孙犁是没有穿过西装的,吃饭也多是中国的稀粥烧饼,孙犁走了,带走了一个清纯文学年代,时尚文苑太多了喧嚣和炒作,太少了甘居寂寞的文曲星座;由于文学中商业因子的猛增,一切都在进入人为的经营和策划之中,文学这个宇 宙间的自由落体,充填进来非文学的斑斑杂色,而孙犁却淡泊到连自己作品研讨会都不参加。他一生只守住文学,却远离文坛。我们知道刘绍棠、房树民、韩映山、莫言等人受到过孙犁的文学奖掖和关爱,评论界把孙犁视为文学流派中“荷花淀”派的旗帜,但他从没有承认过某某人是他的学生,并多次把这个文学流派说成子虚乌有[注: 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这与时尚中那些喜欢拉山头,树大旗,梦中也想当文苑精神图腾的人,在精神境界上,有着楚河汉界的根本区别。
3、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曾有一幅赠友人的墨迹:“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正像我们的饮食由生猛海鲜、满汉全席,到农家饭、乡土饭,再道原汁原味。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舌麻脑热的,而是尝尽甜酸归于清淡的。在解放区文学中,1943年是“赵树理年”,他这一年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声名鹊起,1945年是“孙犁年”,这一年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名作,令黄土高原上的读者为其水乡秀色而眼睛一亮。他的小说不重问题而重人,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把革命文学艺术化、。
孙犁是一位杰出的文体家,他对文学语言的微妙处的痴迷,令人感动。他致力于把小说写成美文,孙犁文体散发着文人的清雅气质,明丽而多味,让人品味到何谓“大味必淡”。他说:“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注: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就成艺术。”其间追求的是清雅自然,如清水之出芙蓉。
4、 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类文赏析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注: 形容抵声哭泣。]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 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了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注: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自己照顾全家,每逢夜里有风声,就不管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注: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 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 名家写人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 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做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些东西烧毁或者卖掉。我的亲戚也狠卖了一些旧书,只在某些照顾不到的地方遗漏下零星的几册,比如床缝之间,或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腿儿底下……我的身高和灵活程度很适合同这些地方打交道,不久我便发现了丢落在这些旮旯里的旧书,计有《克雷洛夫寓言》、《静静的顿河》电影连环画等等,还有一本书脊破烂、作者不详、没头没尾的厚书,在当时的我看来应属于长篇小说吧。我胡乱翻起这本“破书”,不想却被其中的一段叙述所吸引。也没有什么特别,那只是对一个农村姑娘出场的描写。那姑娘名叫双眉 ,作者写她“哧哧的笑声”,写她抱着一个小孩用青秫秸打枣,细长身子,梳理得乌黑明亮的头发披在肩上,红线白线紫线合织的方格子上衣,下身是一条短裤,光脚穿着薄薄的新做的红鞋。她仰头望着树尖,脸在太阳地里是那么白,眼睛是那么流动……细看,她脸上搽着粉,两道眉毛那么弯弯的,左边的一道却只有一半,在眼睛上面,秃秃地断了……以我当时的年龄,还看不懂这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土改时期,不知道这双眉因为相貌出众,因为爱说爱笑,常遭村人的议论。吸引我的是被描绘成 这样的一个姑娘本身。特别是她的流动的眼和突然断掉一半的弯眉,留给我既暧昧又神秘的印象,使我本能地感觉这类描写与我周围发生的那场革命是不一致的。正因为不一致,对我更有一种“鬼祟”的美的诱惑。那年我大约十一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破书”的作者是孙犁先生,双眉是他的中篇小说《村歌》里的女主人公。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注: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注: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想说,徐光耀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他在那个鄙弃文化的时代里对我的写作可能性的果断肯定和直接指导,使我敢于把写小说设计成自己的重要生活理想;而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在千锤百炼[注: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况且把孙犁先生形容成“星”也十分滑稽。我只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所有愉悦 ,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但是一个机会来了。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就是我的机会,而我却面露难色。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见过世面的本能反应;也因为,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无法忘记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注: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注: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当时我只是一个刚发表几篇小说的业余作者,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做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也使我对孙犁先生永远心存感激。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做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 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乐观向上的天性。滋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所以,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会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 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我知道病弱的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感谢《天津日报》文艺部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 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孙犁先生竟很快做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嚅动着,却没有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直至今年7月10日孙犁先生逝世,我经常想起孙犁先生在病床上高声对我说的话。
我想,我已经很久没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了,当今中国文坛很久以来也少有人神闲气定地读孙犁了。春天的时候,我因为写作关于《铁木前传》插图的文章,重读了《铁木前传》。我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原来这部诗样的小说,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当我们回顾《铁木前传》的写作年代,不能不说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奇迹;而今天它再次带给我们的陌生的惊异和真正现实主义的浑厚魅力,更加凸现出孙犁先生这样一个中国文坛的独特存在。《铁木前传》的出版距今45年了,在45年之后,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坛是少有中篇小说能够与之匹敌的。孙犁先生对当代文学语言的不凡贡献,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对几辈作家的直接影响,从未经过“炒作”,却定会长久不衰地渗透在我的文学生活中。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四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薄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注: 简:简省。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粗茶淡饭[注: 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倘若我们读过他为《孙犁文集》所写的前言,便会真切地知道他对自己有着多少不满。因此我更愿意揣测,在他“孤傲”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个大家真正的谦逊。没有这份谦逊,他又怎能甘用一生的时间来苛刻地磨砺他所有的篇章呢。1981年孙犁先生赠我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
采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之作是也别黑白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之所作是也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所作是也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他亦坦言他受着这些遗产的涵养。前不久我曾经有集中的时间阅读了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我看到在艺术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自天而降的才子或才女。当我们认真凝视那些好画家的历史,就会发现无一人逃脱过前人的影响。好画家的出众不在于轻蔑前人,而在于响亮继承之后适时的果断放弃。这是辛酸的,但是有欢乐;这是“绝情”的,却孕育着新生。文章之道难道不也如此吗。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在前人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学遗产面前,我再次感到自己的单薄渺小,也再一次对某些文化艺术界的“狂人”那种前无古人[注: 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也指空前的。]、后无来者的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自大生出确凿的怀疑。
在我为之工作的河北省作家协会,有一座河北文学馆,馆内一张孙犁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使很多人过目不忘[注: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那是一张他在抗战时期与战友们的合影,一群人散坐在冀中的山地上,孙犁是靠边且偏后的位置。他头戴一顶山民的毡帽,目光敏感而又温和,他热情却是腼腆地微笑着。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只同他见过四面的我,这是一个遥远的孙犁先生。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相信病床上那位盖着碎花棉被的枯瘦老人确已离我们远去,切近真实,就在眼前的,是这位头戴毡帽、有着腼腆神情的青年和他的那些永远也不会颓败的篇章。

★ 诗歌欣赏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
1缠绞(jiǎo) 白洋淀(diàn) 垛(duò) 起垛(duǒ) 气喘(chuǎn) 吮(shǔn)
打点(diǎn) 包裹(guǒ) 藕(ǒu)断丝连 菱(líng)角 梭(suō) 鱼   摇橹(lǔ) 扑棱棱(lēng) 泅(qiú)水 凫(fú)水 撅(juē) 着嘴 围剿(jiǎo) 橫(hèng)样子
2涨(zhǎng)水 涨(zhǎng)红 头昏脑涨(zhàng) 划(huá)船 策划(huà)
扒(bā)着船帮 扒(pá)手 丢三落(là)四 落(lào)枕 大大落落(luō)
奔(bēn)跑 投奔(bèn) 抹(mǒ)黑 抹(mò)墙 抹(mǒ)桌子 露(lòu)面
露(lù)珠 圆圈(quān) 圈(juān)住 猪圈(juàn) 棱(léng)角
棱(léng)柱 菱(líng)形 扑棱棱(lēng)
3 晌(shǎng) 午 发饷(xiǎng) 脱缰(jiāng) 疆(jiāng)域   僵(jiāng)化
勋(xūn)章 殒(yǔn)命 陨(yǔn)石 梭(suō)鱼 棱(léng)角 菱(líng)角
发愣( lèng) 白洋淀(diàn) 皮开肉绽(zhàn) 锭(dìng)子 启碇(dìng)
哮(xiào)喘 湍(tuān)急 惴惴(zhuì)不安 揣(chuāi)摩
惦(diàn)记 掂(diān)量(liáng) 愉(yú)快 矢(shǐ)志不渝(yú)
揶揄(yéyú) 圣谕(yù) 悔(huǐ) 恨 教诲(huì ) 桅(wéi)杆
诡(guǐ)秘 剿(jiǎo)灭 缫(sāo)丝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