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作文《学写微型小说》教案
   [标签: ]

学写微型小说

●教学目标

1.学会虚构,通过杂取种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表现社会生活,表现自己的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

2.学会小说各种描写方法,如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学习小小说巧妙的构思,结尾新奇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联读悟写、练写促悟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

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一块化石,告诉了我们地球童年时期的洪荒;

一滴血液,展示了人体奥秘的丰富内涵;

一片毫不引目的硅板,竟是当代物质文明的凝形;

至于时代的飙风,社会的涛澜,国事万机,人生繁琐,莫不可以手抚八极,目接飞鸿,视千古于一瞬,缩万丈于径寸。这就是微型小说的功能。

阿·托尔斯泰称小小说是“训练写作最好的学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所学校,演练身手,大展才华。

二、构思训练,从侧面反映重大的主题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一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看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了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注: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不假思虑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子,开口了。

“小姐,”他说,“____________”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训练:这一篇微型小说借一位老人之口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对于法西斯的罪恶以及战争罪恶的提示就更加具有震撼人心[注: 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力量。老人的话是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试予以补出)中学语文在线()

示例:“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三、用一个支点来组织材料,提炼主题

             半瓶子油         何伟康

一看到草绿色制服挂红领带,他就把眼光撂远、撂开。四处可都是这些戴大盘帽的军装干部,大盘帽压着蓬蓬烫发的女干部也有。

他就背着一个登山包,一手拿着半瓶子油,一手提着一件行李。不像人家箱子提袋好几个,夹着、挂着、牵着、抱着;要多有几只手,怕不把台湾能带回家去的,全都带上。这班飞机当中,除了极少几个洋人,其他一百多在上海进关的都是他们还乡的朋友。斑鬓上都有些年纪,眼神里都一样的惶惶恐恐,带点生疏窘涩。一个个虎着脸,没什么念头的朝验关卡门挪过去。只有他,真是四处张望,一估料穿制服的干部要慢慢转过脸来,就及早把眼光闪开。就为了这,人家才注意他手上这半瓶子油吧,心想人家保不住还怀疑这是什么硝化甘油之类。那透明的金门高粱瓶子里黄澄澄的油液,摆明写了张“食用色拉油”贴在上面,反倒叫人讶异干嘛老远从台湾带半瓶子油来。难怪人家远远瞅他一眼两眼,中指上油瓶绳子就越来越紧勒起来。

大概是通关太慢的关系,四条长龙前面都来了一男一女,挨个问过来,帮忙探视人报关。老兵手上都有张提货单,大都三大件,也有五六件的。多带的电视机、录影机都要报税。手上的手表,还要带回去的照相机都得先登记。免得出关回台湾时,还麻烦上税。轮到他,他除了手上的防冒表,什么都没有。女干部指着他手上那半瓶子油问:“这都是些什么呀?”他说:“油啊,台湾没有菜油,就沙拉油凑合了。”男干部皱皱眉,伸手去接着他那瓶油:“我帮你问问,看能不能过关?”他也不好不肯,倒也有点嫌人家鲁直,女干部很凑趣儿的缓和他那一愣:“不要紧,老先生,咱们不会偷你的油吃。”他无奈地笑笑。“好吧好吧,可要还给我啊。”

等了一会儿,他前面三四个已经过关,快轮到他了。女干部又回过头来,陪他聊聊,问他去哪儿,家里都还有些什么人。“人家都三大件五大件,你怎么就半瓶子油呢?”想想,他苦笑笑:“________。”女干部有些干愣,男干部正匆匆过来,把手上那瓶油稍微高举了些,放在他原来的手上。他就跟着男干部的眼光四面扫了一眼,一张张脸都宽松下来,把眼光撇下。他就顾着他那半瓶子油说:“我娘,她好在过去了,要活着,四十年才等到这瓶油,可不知她怎么唠叨!”

老人的回答解开悬念的包袱,同时也是点睛一笔,有了这一笔,前面的场面描写、心理描写都有了根由。试补出这几句话。

示例:上回出家门,我娘特地叫我买半斤油回去。那时候,炒菜都舍不得放油,半瓶子油也能将就个把月了,我娘嘱咐我,叫我快去快回,灶还热着、锅里还焖着红薯呐。没想到这一去四十年,老觉得她还等着我的油炒菜啊。

四、细节描写训练

老师

孙某,男,28岁。北师大毕业,任某中学高三班班主任兼语老师。性情豪放,诙谐,玩世不恭[注: 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

一日午休,孙某经教室外,见内有学生玩牌,兴起,遂入内,欲参与之,众生欣然。

玩过数把,孙某丢牌道:“无味无味,得来点刺激才好!”

如何刺激?最后议定:“输者钻桌。”

于是再战,此番有关荣辱,非同小可[注: 小可:寻常的。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双方均剑拔弩张[注: 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不敢掉以轻心[注: 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初仗得胜,两对手于桌下匍匐而过,孙某乐极大笑,放浪形骸[注: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又战,却败北,孙某一方也得效法如斯,与之搭档学生义不容辞[注: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而钻。

轮到孙某,两对手碍于师尊,有意宽容道:“老师就稍稍弯腰于桌下,意思意思罢了。”

孙某正色道:“万万不可,言出法随[注: 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谁也不能通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室学生皆哄笑。

他却不笑,起身拍拍身上尘土,继续投入战斗。

再败,则再钻,引来笑声阵阵。

又一日,上屈原的《涉江》,孙某示读。读着读着来了兴致,索性扔了课本,背诵起来,滚瓜烂熟[注: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用几句话对上文加线部分作进一步描写(30字左右)……众生皆醉,描写老师沉浸于其中的情态(15个字左右)时如海潮击天,时如急雨扫地,时如轻风吹拂,时如珠落玉盘……众生皆醉,描写老师沉浸于其中的情态(15个字左右)孙某摇头晃脑[注: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双眼微张,亦如醉如痴[注: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却忽地打住,张眼惊问:“怎么好像不对?”

众生皆愕,不知所云[注: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又听他道:“哦哦是了,有一处我读错了,就是这里就是这里,本为‘凝滞’,我读成‘凝带’了,该死该死!”

众生又愕然,顿时交头接耳[注: 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鹊声四起。

适逢校长路过,已驻足谛听多时,感慨有加。下课后即将他叫住:

老师,你课上得真好,功力不浅,而且还勇敢。”

“勇敢?”孙某不明。

“不错,勇敢。一个堂堂正正[注: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的老师能向学生承认自己读错了字,确实勇敢。一般的人,没有这般勇气。”()

孙某笑道:“承蒙夸奖。可是校长知否?我是故意的。”

“什么,故意?”校长若有所疑。

又联想到关于他前些天与学生玩牌钻桌的传闻,便责备道:“小孙哪,你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啊!”

孙某又笑,“什么形象,关于老师的?我说校长,一个老师如果让学生挑战者感觉到是神秘兮兮的又敬又怕,他就完喽!我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尤其是我这样的老师,也会错。于是他们就会对自己说:‘名牌大学出来的也这样,没什么了不起。他能走到这一步,将来我也能!’”

小说在以上空缺的地方描写老师钻桌子的细节,有了它使得文章血肉丰满,老师的形象才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试补出。注意要与上下文连贯穿起来。(50字左右)

示例:于是勇敢伏身,以手为足而钻。可成之躯,哪有少年灵便,且他身材粗壮,课桌矮窄,便有许多难度,竟也吭哧吭哧气喘吁吁[注: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让他钻过去了。

五、场面描写、动作描写

徙  木

为这篇小说拟写一个开头,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介绍时间、地点,描写场面。(70个字左右)

木头左边的城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告示两边各站着一个神情肃穆的士兵。那些站在后排的和那些不识字的便向前边地打听:“老哥,你费神看看,这告示上说的是什么。”

前排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见有人打听,顿显十分得意,清了清嗓子说道:“听着,这是咱们新上任的左庶长卫鞅大人告示。他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黄金10两。”

“老哥,这木头有什么特别吗?”

“这木头有古怪吗?”

“左庶长卫大人要这木头有什么用吗?”

文士摇摇头,笑道:“这些恐怕只能去问卫大人了,反正这10两金子我可不想得。”说完挤出人群,走了。

又是一番议论纷纷,但终于没有勇者出来试试。人却越聚越多,都想看看这件怪事的结果。

中午天气有点闷热,除了一些实在闲得无聊的人,人们大多不耐烦了,渐渐散去。猛听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将军模样的人驾一辆战车急速驶来。那将军来到城门边,站在战车上高声说:“众百姓听着,左庶长有令:搬木头的赏金50两,有愿意一试的吗?”

人群中有人瓮声瓮气的应道:“我来试试,我就不信这木头有什么邪门。”人群中挤出一条愣头愣脑[注: 形容言行鲁莽冒失。]的大汉。

(描写其动作40字左右)大汉骂了一声:“妈的,这木头一点也不重。”

大汉在前头扛着木头大步流星[注: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走,后面跟了一大群看客。北门并不远,不一会就到了。大汉把木头靠在了北城墙根,两手叉腰看着。那将军模样的人驾着战车一路跟着,此刻他下了车,捧上了一个大金锭:“拿着,这是左庶长给你的赏金。”

大汉愣住了:“这可是真的?”

百姓们也愣住了:“这左庶长真这么真诚守信?”

……不久左庶长卫鞅颁布了改革变法的政令,百姓们没有一个怀疑其真实性。

开头场面描写示例:清晨,咸阳南门口聚了一小群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太阳升起来了,人圈也越围越大。人圈里靠着城墙竖着一根一丈多长、碗口粗细的木头,一根极其普通的木头,看不出有任何特别的地方。

大汉动作描写示例:大汉大步来到木头跟前,紧了紧腰带。弓下腰,用力把木头扛到肩头。用力过猛,一个踉跄,

 

 

 

第二课时

一、补充情节训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的新传说

初来,都挺谦让,水抢着打,地轮着扫,寝室一天到晚收拾得干干净净。

渐渐地,搞熟了,话可以随便讲,玩笑随便开,于是,摇摇水瓶,空荡荡;地也不大扫了。大家心照不宣[注: 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终于有一天混不下去了,大家聚拢来,纷纷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寝室也要订个章程。”人人说得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呼啦”一下,条文便出来了,一念好几十条。值钱的两条:一个打水,一个扫地。说定了,大家同意,人人执行。都是二十左右的愣头青年,说出来爽快,做起来干脆。于是整天又窗明几净[注: 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水瓶灌得满满的。

大家心情舒畅,说:法治终比仁治好。韩非子比孔子英明!

发生了什么事情?试作合理想像,加以补充1。

室风日下。到后来谁想得起来,去打一次水,提着水瓶得意洋洋[注: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回来,施了大恩德似的。还是想不起来的时候多,大家闹水荒。脑筋灵的,或者脸皮厚的,去隔壁要点儿,解解渴。遇到天冷,想洗个脚,提着脸盆去倒,怎么好意思?得拿个大茶缸,说是“你们也不多了,只是今天忘打水了,口太渴,谢谢给点儿润润嘴”。一倒半瓶!这窍门大伙儿私下里交流过,得意地抱腿笑一阵。不过去得多了,难免不让人识破,再说一个人的脸皮,厚度也是有限的。

旱情有增无减,如何是好?不破不立[注: 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推倒旧律立新规!(说得好听,早不推自破了)大家口口声声[注: 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重申法治。三下五除二[注: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订出“寝室新公约”十好几条,比以前好几十条精简许多。又有水喝了,串串门腰杆儿也觉得硬。

发生什么事情?请作合理的想像,补出来2。这下触到了神经,个个脸上程度不同有点儿发烫。仁治,法治,都搞过了,奏效。敢情韩非子同孔子一样草包!越境取水,让吃闭门羹[注: 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大家开会总结经验教训,伤了半天神,想办法,想不出,不知谁最后撂了这么一句:“不想喝水就别喝,反正从今天开始,我管打我自己的!”大伙儿一拍大腿:“中啊!”

收拾收拾瓶子,连打碎带不见的,剩下两个,正好六个人,三人合一个瓶子。人人同意,一起欢呼:“哈哈!还是承包制英明!”

只有一人唉声叹气[注: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大家问怎么了。他忧心忡忡[注: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饱经沧桑[注: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的样子,感慨道:

他要说什么?试根据小说要表达旨意而加以补充。3

补充训练1示例:法治见效了一阵,出了漏洞。三次打水,有人必为两次;每日拖地板变成用扫把乱扒拉两下;看看过得去,干脆不扫。

补充训练2示例:过些日子,摇摇水瓶,轻飘飘。又闹水荒了。隔壁去要点儿吧,好久没去了。第一人兴冲冲而去,满载而归[注: 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第二人去,问有没有水,眼睛却先往角落里瞅。主人应着有水自己倒吧,别客气,却找不到瓶子,灰溜溜回来,莫非人家掌握了这里的闹灾规律,把水瓶藏了。

补充训练3示例:“我还是怕三个和尚没水喝呀!”

二、塑造形象及心理描写训练

我辈岂是蓬蒿人

无边莽原上,有一个踽踽独行[注: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的人,他不知自己将往何处去。他把自己叫做跋涉者。

跋涉者独行在风吹草低的原野上,四周的绿令人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四周往来追逐相嬉的动物们让他心生怜爱。就留在这儿吧!他放慢了脚步。一个低沉然而柔和的声音在静静的旷野上响起,刹那间充盈整个世界:“补充1”跋涉者心中一动,尽管不明白为什么,却下了决心向前。

走吧走吧,平原变成了高山。山中没有路,山脚处满是鲜花绿树。清澈的溪水在奇异的山石间流淌着;偶有风吹落几片轻柔的花瓣漂在淙淙流淌的水面,引得溪中鱼儿争着浮上嚅嚅地吮。鸟儿们躲起来娇声婉转,微风过林,叶簌簌地响起来,静下去,又响起来,如遥远的大海动息有情。跋涉者似乎陶醉了,又想留在这方乐土。不,也许这里也不是我生来所寻找的。他好像有一点明白。那个声音会告诉我:“补充2”是吗?

他渐渐向山上行去。没有路,而且花儿、草儿、鸟儿都丢在身后了,不可见不可闻。他走进了黑暗,无声的夜。他小心地摸索着,然后发现周围是风吹无声的荆棘,找不到路的我为什么不留在山下呢?没有人告诉我要上来呀。这里满是刺的荆条,走到哪儿才是尽头?也许永远走不出去了?那个声音像从山的另一边传来,幽幽的,坚决地说:“补充3

跋涉者拼命抽打着、践踏着密匝地荆棘,舔着割出的伤口上的血,拔出身上的刺,循着那个神奇的声音走下去。寒气一点点逼人起来,快要到山顶了么?天透出微熹的晨光,他欣喜若狂[注: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长啸着奔向山的另一面。猛然间,他愣住了:补充一段景物描写,约80个字。太阳那么真实的静静地在他眼前,一个无比温柔的母亲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注: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传来:“补充4

温柔的母亲的声音,不过是一个虚拟罢了,其实就是跋涉者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有助于跋涉者形象的塑造。

补充1示例:孩子,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这儿不是你的归宿。

补充2示例:孩子,你的目标在远方。

补充3示例:孩子,你没有退路,下面是深渊了。来,别怕,跟着我,跋涉。

补充4示例:孩子,你知道吗?你是夸父的子孙……

三、开头、结尾的补写与情节的补充

生死抉择

1.微型小说,开头贵能使人一见钟情[注: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根据下文为这篇小说写一个开头。

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地涉水过桥。

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出一步,就会双双葬身激流之中!()

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逃生避险。

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险在眉睫!

刘大爷当机立断[注: 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2.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试根据下文作合理的想像。

“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要自个儿寻死?”

“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拾起被车碾断的木杖,一边说。

“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风雨声太大,他听不见我的喊声,他误认为咱们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唉,可惜我的木杖太短,没能挡住他。”

“他怎么敢碾断你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的木杖?”

“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爷爷,洪水越来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开过来怎么办?”

“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能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注: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如果……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注: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绝不能见死不救[注: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

3.结尾,每一个人都已经知道了,但怎样写才更有力度,试写一个结尾。

1.示例: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注: 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而来!

2.示例: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拦,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3.示例: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注: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地又一次站在了公路中间。

接女儿回家

他和她今天是来接女儿回家的。

一条铁路在崇山峻岭[注: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中穿行着,铁路修了三年,女儿就在大山里住了三年。

他是修铁路的。他俩答应女儿,等铁路修好了,就接她回家。

他和她轮流把女儿抱在怀里。女儿也知道就要第一次坐火车啦,女儿就一声不响的,女儿很听话。

他和她抱着女儿来到了一个车站。车站不大,上车的人却不少。大山里有了铁路,就把山里和外界的距离拉近,人们不用脚就可以走出大山,走进山外的多彩的世界里。

车上的人很多,他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她也在一边护着,生怕有人碰着女儿。

女儿还没有坐过火车。没有铁路的时候,女儿成天叨咕着坐火车。他从登山就许愿等铁路修好了,一定带女儿坐一次火车。可这次真正坐上火车啦,女儿却一句话也不说了。

他和她心里都感觉到,女儿坐上火车,女儿即使不说话,女儿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车上的人太多了,他和她想给女儿找一个座位。让女儿真正坐一坐火车。

他就问身边座位上的人,有一个坐外边的人说到前边的站就下车。他抱着女儿就在这个人身边耐心等着,她也在一边站着。

列车不停地在山间逶迤穿行着,一会儿上了桥梁,一会儿钻出了涵洞,列车勇往直前[注: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着。

前方的车站到了,那个人下车了。他就把女儿轻轻地放到座位上。女儿终于可以坐一坐火车啦,他和她心里都笑了……

车下又上来了一些人,列车上的人更多啦。她在座位边紧护着女儿,生怕拥挤的人们碰着座位上的女儿。

列车又继续前行了。一个年轻人挤过来,年轻人突然抱起他们的女儿,她忙护住女儿……

“你干什么!”他大声说。

“我坐这儿……”年轻人说。

“没看这儿有孩子吗?”他说。

“什么孩子?哪儿来的孩子?你这人有毛病吧……”年轻人还要动他们的女儿。

“你才有毛病……”他急了,用握风枪的有力的大手抓住了年轻人的胳膊……

幸好列车长过来了。“怎么回事?”列车长问。

他说:“我女儿在座位上好好的,他却非要坐……”

年轻人也不示弱,“你女儿在哪?哪个是你女儿?我看半天了,整个被子包个东西就占着座位……”

微型小说的结尾往往是出人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有时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试补出结尾。

示例:“这就是我的女儿……”他把裹着的被子一层层打开,一个骨灰盒就露了出来。骨灰盒上边,有一张小姑娘的照片。小姑娘正瞪着大眼睛,看着列车上的人们……

他的眼睛湿润了,“三年前,我在打前边的黑石山隧道时,隧道老塌方,我几天没下山。女儿上山来看我,遇上了山洪!……”

列车长攥住了他的手,“你就是铁18局5处,月掘进隧道超百米9队的风枪大王李师傅?!这就是你们的女儿小花?!……”

列车长把小花抱起来,亲吻一下,又轻轻的放到座位上:“就让我们共和国筑路工人的孩子,坐最后一回火车吧……”

四周的人都站起来了,都默默地看着小花……

光线暗下来了,列车驶进了黑石山隧道,车厢里一片啜泣……

四、描写训练

买  桃

妻子和丈夫带着儿子参加了一个假日旅游团,玩了三天大伙都累坏了,躺在汽车里不想动。这时正值暑热,用20多个字描写此时车停,热的情景1偏偏老天爷捉弄人,前面路上堵车,车队跟老牛耕地似的时不时向前滑过几步路。大伙都盼着车子早一点离开这里,那样风就能吹进来了。()

路边有几个小贩拎着几个大竹篮,篮子里装着一只只水晶蜜桃。几声吆喝,几篮桃子就被大家买光了。这时妻子和丈夫的儿子却因没有吃到桃而哭了起来,妻子也想吃,于是问一个四十多岁的农妇还有没有,农妇说没了。妻子失望地看了看别人,不好意思去向别人要,于是灵机一动[注: 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对农妇说:“大婶,帮个忙吧,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家里有个老人躺在病床上想吃桃子,你能不能再弄几斤来。”农妇为难地看了看身边的伙伴,试描写此时说话人的神态2对另一个农妇说:“阿巧,你家不是还留几个吗?去拿来吧!”那个叫阿巧的农妇说:“可那是给俺孩子他爹留的,不卖的。”“人家有个病了的老人,你就好心一次。反正你家后园树上有的是桃子。”阿巧犹豫了一会儿。妻子见了急忙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说:“只要你肯卖,我愿意多出二元钱一斤买。”阿巧想了想说:“好吧,我去拿来,不过我不会多收一分钱的。”说完收下钞票就往家里跑,边跑边喊:“你等着,我马上就回来。”

骄阳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车队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妻子也越来越焦急,看着阿巧的方向直搓手。车里的人都说妻子太大意,说不定就被阿巧骗去了一百块钱,丈夫也埋怨妻子太不小心。车子终于可以开了,人们催促快点开车,司机也不耐烦了,就在妻子绝望的时候传来了阿巧的声音:想像一下此时会怎样喊3人们笑着夸阿巧守信用,阿巧说:“再等一下,我婆婆听说你家有个病老人想吃桃子,就急忙四处找了些,她正赶来,马上就到了。”说完就看见一个老阿婆颤颤巍巍地拎着一袋桃子跑来,她说这是送给妻子的,不收钱的。

下面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写一个结尾4。

1.示例:车外骄阳似火,车内闷热异常,大伙热得直冒汗,不时地有人埋怨着这鬼天气。

2.示例:突然眼睛一亮。

3.示例:“等一下,你的桃子,你的钱。”

4.示例:车子开出很远了。妻子好像很不安似的。最后,她终于告诉丈夫她给的是一张假钞。“什么,你?唉!”丈夫失望地看看她,妻子也低下了头不敢看丈夫。丈夫把事情跟大伙说了,并要求发动机掉回去,司机停下车子,询问大家的意见,只见每个人坐着不说话,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刚才买桃子的地方,人们在寻找一个叫阿巧的农妇。

五、组织材料训练

活  着

太阳想,若是自己离地球更近或更远一些,人就会死了。可是,太阳不愿这么做。他最初会喜欢地球,因为那种无法抗拒的蓝。“我看到活着的东西,那么自己也不会寂寞了。而且可以证明,我也是活着的。”太阳自语着。他每天从地球的这端看到那一端。他以为自己看到了生命的全部。

1.在作者的原来主题的框架下,再描写一只蚂蚁。

桃花是给风吹醒的,毫无准备地醒了。

“城市真脏!”桃花前生是念哲学的。她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一切。她的伙伴们在讨论着属于她们的那一滴雨是她们的王子,她们的希望。“说真话的人,总是不被喜欢的。”桃花告诉叶子。因为叶子有一点懂她。一个年轻人摘走了她。“桃花?俗气!我要的是玫瑰!”姑娘气呼呼地把桃花扔在地上。

“桃花太俗气……”她临死喃喃地说。

赵莉莉下班的时候,决定去菜场。昨天晚上儿子说已经720个小时没吃肉了。赵莉莉算了一下,是到了买肉的时候了。她依然到大李那儿去买肉。她只买一小块五花的,但大李总会给她加一些什么。赵莉莉考虑嫁给他。

从菜场出来的时候,赵莉莉很高兴。因为今天大李加给她一只猪蹄。在路上,她看到一枝桃花,停了下来。心想着带枝花回家可以添些活气。而一只蚂蚁恰好从她鞋尖爬走,找到了米。

傍晚,她和儿子出去乘凉。

“儿子,妈帮你找个爸爸,你喜欢吗?”

“不喜欢。”

“那,你喜欢吃肉吗?”

“喜欢。”

“如果帮你找个爸爸,他能每天给你吃肉,你喜欢吗?”

“喜欢。”

赵莉莉笑了。她的儿子再也不会大腿和胳膊一样细了。

2.用几个字补充一个结尾,以和开头响应起来:

1.示例:蚁蚂饿的时候,想出洞找食吃,但是出门有危险。被人踩死怎么办?不出门,饿死怎么办?蚂蚁在洞口走来走去,最后,还是跨了出去。他走了很久,找了很久。我会累死?出门时怎么忘了太累也会死?蚂蚁开始想念自己的床,柔软的床。米!他突然发疯似的向前冲。他身后有一个黑影压来——人的脚。

2.示例:太阳完全下山了。

六、整篇小说训练

先请看下面的材料:

有人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映灵敏的青蛙,用尽全力,跃出滚烫的油锅,安然逃生。接着那人在锅里放了冷水,把那只死里逃生[注: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泅游。那人偷偷在锅底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悠闲地在微温的水中泅游。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痪,只能卧以待毙。终于葬身锅底。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说,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例文评析]

 

儿子的作文题

晚上十点,他从酒席上一下来便往家里赶,今天中午一贯淘气的儿子居然给他挂了个电话,说是有篇作文不会写,想请教他这个某名牌大学毕业的老爸。难得儿子这么爱学习,做爸爸的自然高兴,顺便也可以在儿子面前露一手。

回到家里,儿子已经睡了,只见写字台上留着作文本和一张纸条:“爸爸:作文下星期一要交,你一定要帮我想一想。”再看看那作文题是一则材料:被突然扔进油锅里的青蛙用尽全力跃出油锅,安然逃生。但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最终却葬身在慢慢加热的水中。他看完材料笑了笑,现在的教育还真不得了,这个题目还蛮有新意的嘛。下周一交,还有两天,星期天再给他拟个提纲,现在该去休息了。刚才在酒席上王经理送了他一根钓鱼杆,说是明天星期天趁天气不错一块去钓鱼,这王经理还真是投其所好[注: 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嘛。本来忙了一天,又应酬到晚上十点应该很累了,可躺在床上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一会想起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分到法院来时的情景,一会儿又想起自己这二十年来是怎么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一步一步地坐上院长的位子,一会儿又想起儿子作文题里的那只青蛙……

第二天一早王经理就开着小车来接他,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也许是昨晚没睡好的缘故吧。但一到郊外的鱼塘,他的精神就好了起来,毕竟这钓鱼是他业余最大的爱好。看样子他是功夫不减当年,一上午钓了十几条不小的鱼,身边的王经理却一条也没钓上来。但他每钓上一条鱼,王经理就比他还高兴,嘴中不停地说:“张院长真是神啦,这鱼都只愿咬您的钩。愿者上钩,愿者上钩啊……”

中午一顿饭,又是王经理请客,这顿饭比以往的都阔气,可他只觉得自己钓的鱼比较香。饭桌上出奇的静,他很不习惯没有人吹捧的酒宴和这种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冷场,头上都有点冒汗了。后来还是一直坐在他对面怪笑的王经理打破了僵局:“张院长,我侄儿的案子你也是知道的,他年纪轻轻的就要关个十几二十几年,我怪可怜他爹妈的,您看他能不能给弄个减刑什么的……”“老王,”他说话的声音还是挺大,可不知为什么心里却有点虚,“你知道我这人一向的作风,交个朋友我愿意,可工作上的事别在酒桌上谈,再加上你侄儿犯的可是杀人的罪。”王经理一直堆笑的脸像上了霜似的,声音也变得阴阴的:“张院长,交你这个朋友还真够金贵的,你那根高科技的鱼竿花了我两千美金,你儿子从普通中学转到重点中学花了我一万五,你老婆评职称是我打通的关节,还有这酒席和钓鱼的开销要我算给你听吗?酒席一共是……”()

后来王经理说什么他也没听清了,他只是突然又想起了儿子的作文题,想起了那只青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析:

本文作者很善于构思。她把作文题内容与相似的生活情节巧妙地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本文只截取了“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晚上回家看到作文题;第二天上午钓鱼;中午吃饭。而关于他是如何坐上法院院长的位子,王经理是如何巴结他的等内容,则通过人物的心理与人物对话来交待,因而行文绵密,使作品显得有厚度,有力度。文章结尾写“他”“突然又想起了儿子的作文题,想起了那只青蛙……”,并不点破文章主旨,让读者回味思索。这种娴熟的小说笔法,显示了作者的选材组材,以及叙述技巧的功力不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