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图片两组》教案
   [标签: ]

 

《图片两组》教案

江苏省沛县中学    杨赟

教学思想:

1、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主题,但与前两篇小说相比,表现手法很不相同。图片把思想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语文无所不在[注: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教会学生解度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图片鉴赏的方法。

2、战争是残酷的,它揭示着血腥的杀戮,亲人离散的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战火硝烟中的摧残和毁灭。在这一堂课上,归纳出 “战争与人”的主题,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的苦难。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并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教学目的:

1、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

2、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 

3、能为图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配上生动解说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课后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一幅自己认为有震撼力的图片,为其拟写一个标题,配上一段解说词。再将完成的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或即时通过qq发送给老师,然后打印一份带到学校准备与同学交流。

2、教师阅读并整理学生所发的作业,从中找出学生作业中的精品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再检查学生在搜图、读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上作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摄影作品,也必然用定格的画面,来凝固一段历史,揭示一类现象,表明一种态度。因此,读图,其实就是读出历史的画外音,读出社会的复杂面。读图,也是在读生活,读人生。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任何艺术都是传达艺术家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因此我们要常常读图、读文、读生活的画卷,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片两组》,认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背后发生的故事。

二、解读图一(教师示范解读)

【投影】

1、这幅图的中心人(事)物是什么?

(一个坐在地上大口哭泣的孩子。)

2、这幅图的环境背景是什么?

(坍塌的建筑物,一片狼藉。)

追问:地震还是轰炸?

3、情节想象:孩子的父母呢?为什么看不到尸体?

(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呐喊、奔跑的人们。片刻间,妻离子散[注: 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阴阳相隔……我们能读到“历史的画外音”。)

细节观察:脸上的污迹(血迹),身上的衣服破烂,地上碎片凌乱。(战争的惨烈)

信息搜索:(读小说要了解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读图也要知道拍摄的时代背景)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等候撤离的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注: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轰炸)

三、读图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以幻灯形式展示。)

【投影】

一看:看图片中的事物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触类旁通[注: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我们能否以阅读技巧的方式来解读图片?尤其是小说的解读方式?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图片不也一样么?)

    二想:结合图片给出的文字说明想象这一拍摄瞬间背后的故事。

    三揣摩:关注细节,揣摩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思考:思考图片的社会意义。

四、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结合读图要领,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分析】

1、图二:

图片内容:表现从战场上归来的丈夫和妻子的拥抱。

细节:巨大而空旷机场,横放的拐杖,正拄着的拐杖,失去了一条腿,一只手臂在拥抱妻子。

联想:他们夫妻团聚了,当年一起出征的其他的人呢?空旷的机场怎么没有他们的身影?还可以想象他出征时迈着矫健的步伐的情景。
    3、图三:
    细节:枪,父子,哭泣的孩子,悲伤的父亲。

题眉:爸爸,别去!
    联想:从此以后他们将天各一方[注: 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还能再见面么?也许他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4、图四:
    细节:若无其事[注: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脚步从容的孩子,遍布尸体的路边
    想象: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害怕?

结论:孩子对死亡已经失去了恐惧感,其情感是麻木的,熟视无睹[注: 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的。孩子的心灵遭到了扭曲,这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第一组图片小结】

    每一幅图片都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一个个悲剧的发生根源在哪里?

(战争,一切都源于战争。)

5、第二组照片

整体:胜利后,发自内心的欢呼和微笑。

图一:欢笑,鼓掌,所有的人。

图二:展现美丽的妇女,欢快的跑动,左上角的军人〈一个微笑,一个紧随其后〉展开丰富的想像,对和平的欢呼,对胜利的渴望。

6、文章中的图片,一共两组六张图片,放在一起共同去阐述什么?

(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求。)

五、拟写解说词。

[1] [2]  下一页

 

说明文字:用平实客观的叙述让人了解图片的历史背景。

解说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合理的联想来传递图片的丰富内涵,增强图片的感染力。

【范例,投影】标题:《别过来!》

【解说词】

流浪在巴士拉城外的小女孩,又不幸地遇上了巡逻的美军,她吓坏了。眼睁睁地看着那背枪的士兵朝她一步步逼近,她竟迈不开脚步。小女孩使劲地咬住自己的小指头,满脸恐惧地望着那士兵,心里不停地默念着:别过来!求你别过来!

【任务】为图片取个标题,并配上一段解说词。(要求学生模仿写解说词,六分钟时间,分小组活动)

【过程及要求】

1、选定要解说的一幅或几幅图片。

  2、为所选的图片取个标题,选出最好的一个标题。

  3、每人说一段解说词,相互交流补充。

  4、确定发言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

六、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并向全班同学解说。

小组1,图三,题目“爸爸别去”。

小组2,图四,题目“午后漫步”。

(教师引导小孩没有恐惧感,坦然比宁静更可怕,表情麻木的经过满是尸体的小路,这小孩长大之后会怎样?学生:也许对生活很冷漠,封闭。教师,如果心中充满仇恨的话,就是一个人体炸弹。)

小组3,图二,题目“残缺的拥抱”,图三题目“握紧的手”。

(小组成员评价,突出人类对法西斯的痛恨,教师,是指向法西斯吗?指向的事一切发动战争的人,不管是归来和离去都给人带来伤害。)

小组4,“阳光消失在昏暗的街道上”。

小组5,第二组图一,“含泪的欢呼”。

七、课堂总结:

    设问:评价各组各从什么角度来描述。

(小组1从战争的苦难角度,……)

【投影图片】看一组至今还让人们沉浸在战争的阴霾中的人们(的图片)。

(学生讲述看图后感。都是儿童的照片,涉及到亲情。人类到底为什么要战争?)

 

布什说:我们是为自由而战。

萨达姆说:伊拉克将为自己的国土、人民、宗教而战。

希特勒说:我们的目标是用任何方式进行破坏,以在全世界重塑国家社会主义。

斯大林说:我们是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战。

你说呢,你是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

如果为了正义而战,请大家带上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今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研读了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当我们结束这堂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战争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无辜的人在流血,这些图片就是无声的呐喊,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八、布置作业:

   1、看图片【投影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2、利用余暇时间,看一部经典二战电影,读一本有关二战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