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图片两组》教学设计
   [标签: ]

临清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陈红艳  审稿人:徐涛

《图片两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语文无所不在[注: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能解读图片,了解 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图片两组》所处的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新课标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几方面完整地表述了其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这几方面得到发展。明确了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就清晰了,课堂教学该怎样展开也就有了依据。
    具体到《图片两组》,就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将这些图片放在一起,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让未来的一代渴望和平,播下和平的种子,让和平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有朝一日[注: 将来有那么一天。],当这些孩子主宰这个世界的时候,能认识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就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解读图片,能够为图片加上符合其内涵的小标题,配写符合图片情景和主旨的解说词,以提高鉴赏图片的能力。具体来说,读,必须讲究方法;说,必须符合要求;写,要形象精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学生能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实践, 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加小标题、配写解说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把握摄影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理解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解读图片的内涵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对图片这种直观的东西比较赶兴趣。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引领下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体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 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①查阅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
②了解一下战争背景下的难民问题,了解世界各地人民生活需求和食品短缺情况。
③了解一些常规武器(如坦克、战斗机、军舰、导弹)的单价,了解一次局部战争消耗的金钱,了解维持一支军队的最低费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来源:学_科_网]

七、     课时安排:1课时[来源:学科网]

八、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

1、通过网络“关注战争”的体验,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战争的任何一方面的了解,或者概括一下你对战争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会提到: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恐惧、无助、挣扎在死亡线上;血腥、残暴、良知的泯灭、人性的扭曲。人类文明的摧毁,数以万计的人失去家园,成为难民。国家发展中止甚至倒退,武器与军费开支与国民收入的比例……
2、今天我们平安幸福地坐在这明朗课堂 上读书学习,然而我们的编者却在专题前言中对我们说了这样一番话,请大家朗读p32页上的文字。
今天,我们将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明确: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的一支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孩子的眼神。。
(设计意图: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运用画面来表现主题,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图片用形象发言,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要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通过画面了解事实真相,要注意抓住图片细节。) 探究二: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
明确: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走过的小男孩。 (课堂实录:小组交流,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取最好的一个标 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探究三: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明确: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
探究四:研读第二组图片, 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明确: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 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 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它们。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探究五: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注: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
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注: 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鉴赏图片的方法:结合图文,了解背景;抓住中心,品味细节;感官参与,换位想象。

内容[来源:学科网zxxk] 细节 想象 主题 标题
一图 一个无助哭泣,浑身是血污的孩子。 孩子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 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 战争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妈妈……你在哪……》
二图 越战归来的一名普通士兵拥抱等候他的妻子 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 他出征时应是迈着军人雄健的步伐的,归来的情境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照。

战争给侵略者自己也带来深重的苦难。受伤的都是他们的人民,但他们往往是最无辜的。 《战争的烙印》
三图 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 的一支枪 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

战争使人民家庭破碎,骨肉离散 《无奈的哭泣》,《 无奈的抉择》《爸爸,别去》
四图 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来源:zxxk.com] 孩子神情麻木 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怎样的创伤? 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失血的心灵》 《黑色的童年》
五图 被奴役了14年的中 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 群像、普通百姓脸上灿烂的笑容,拥到街上奔走相告[注: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的兴奋激动神态 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呼唤和平,庆祝战争的结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祈祷和平》 《和平万岁》
六图 战后伦敦妇女穿上节日盛装去参加庆祝活动。 紧紧拉在一起的激动与脸上溢满的笑容,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

在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之后,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呼唤和平,庆祝战争的结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祈祷和平 和平万岁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     板书设计

板书:读图技巧

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

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

联想图片背 后的故事

揣摩图片表达的主题

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读图片必须要关注图片的背景与主体,关注画面的整 体与细节,关注图形与文字。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规范陈述,学会有意义地阅读,学会规范地有创意地写作。并在语文教育中高扬人文旗帜,关注了学生的精神发育与成长。从而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