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辅导资料
   [标签: ]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2讲)
 主讲:蔡肇基(南京市一中 特级教师)
《拿来主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注: 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啬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诩xǔ
2、 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 辨音

① 给 

gěi  交给

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给自足

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粹  精粹 

辨  辨别 

蹩  蹩脚

悴  憔悴

辩  辩护

蹙  蹙眉

猝  仓猝

辫  辫子

鳖  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注: 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注: 形容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意见。],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注: 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自欺欺人[注: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文章正面指出,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注: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注: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但有人被外国的“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有必要把“拿来”与“送来”加以区分,强调不能听任别人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好的东西必须“自己来拿”到此为止,是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着,作者论证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对“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针对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文章以“孱头”“昏蛋”“废物”等三种人对待一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并同样以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和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政“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试参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

(破)
“送去主义”
(1—4)

 

起因

 

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7)

事实:有往无来 

实质:自欺欺人 

后果:亡国灭种

(立)
“拿来主义”
(5—10)

 

必要性:与“送来”区别

含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基本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8—10)

必要性、紧迫性:与创造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关系 

   请同学们注意左右两侧大括号并非对应
四、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一个关联词“所以”所承的原因是什么?是上文的“其实”这正是因为‘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句吗?
   不是,文章前半部分运用的是因果论证,论证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原因在于:“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它们表现虽截然相反,但实质一样,都是祸国殃民[注: 祸、殃:损害。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闭关主义”的危害有目共睹[注: 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不作评论,作者集中笔墨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从长远看,它会导致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它招来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送去主义“不可取,同样,如果听凭“送来”,也会大受其祸害所以,第七段得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针锋相对地提出”拿来主义”
   2.怎样理解本文第一段中作为“送去主义”典型的“学艺上”的事例?
   第一段中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事例,都是用来揭露国民党政府推行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行径的在国外举办文物展览和画展,送艺术家出国表演和介绍,都不像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不知后事如何”,表明只是单方面的取媚与讨好,有往无来;“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活画出“大师们”献媚讨好的丑态;“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快到没有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三个事例充分揭示出国民党政府欺世惑众伎俩的可鄙可笑,也与下文批判“丰富”“大度”联系照应
   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点明了”送来“与”“拿来”的区别,“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余地与“送来”意思相当的词是第四段中的“抛给”,有意图地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给”“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这句话消除了“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人的误解,洋货并不是都不好,关键要我们“自己去拿”
   4.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第九段是如何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试具体说说段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开头一句,“他占有、挑选”简洁、精确而明白地表述了“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接着,就以一系列比喻对如何实行拿来主义加以具体论述:“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段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

[1] [2] [3] 下一页

化之类这些比喻将如何“挑选、占有”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使读者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起到了论证作用
6.课文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提哪五个问题?其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提的五个问题是: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句是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积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鲁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五、揣摩语言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意味,试加以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加点词含义,首先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给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发掘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捧”生动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是几张画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
3、“丰富”与“大度”原指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这里是讽刺意味的反语,意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拱手将国家领土、主权、物质文化财富“送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家子行为
4、用“摩登”一词,含蓄的表示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的本质
六、阅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第十五部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下面两段话的内容,加深对《拿来主义》一文的理解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注: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注: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新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注: 指不加分析地颂扬古代的,否定现代的。],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内容
1.了解马克思对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3.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学习指导
一、马、恩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他一生的政治活动,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第一每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字词解析
1.注音
芜:wú   豁:huò   诅咒:zǔ zhòu
空:kòng白  肤fū浅   估量liáng
2.解释
嫉恨:因忌妒而愤恨    竞相:争逐着
卓有成效[注: 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成绩效果显著  卓:杰出,不平凡
纷繁芜杂:多而复杂、没有条理
3.辨音

 空

kōng 空旷

liáng 估量

kòng 空白

liàng 胆量

 

gěi 交给

 抹

mā 抹布

jǐ 给予 

mǒ 抹去

mò 转弯抹角

4.辨形

悼:悼念

诅:诅咒

芜:芜杂

掉:掉队

咀:咀嚼

怃:怃然

淖:泥淖

沮:沮丧

妩:妩媚

5.辨义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形容由狭窄幽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茅塞顿开[注: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茅塞,像茅草阻塞道路顿,一下子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段是怎样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的?
   文章首先交代一个十分精确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精确到几时几分,表示了这是一个令人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时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指马克思,表现了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停止思想了”,以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委婉含蓄地交代马克思逝世,表达出极度悲痛的心情,并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赞颂了马克思的忘我精神“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表现恩格斯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
2.文章是怎样写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的?
   文章首先在第2段论述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概括揭示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两个“对于”,引出了下文所写马克思在两个方面的贡献:“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和领袖作用而言的:“对于历史科学”,是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马克思是任何一个人无可企及、无可替代的
   3—5段,写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来比拟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充分表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注: 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相对照,也充分表明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划时代意义
   6—7段:写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伟大贡献6段写马克思把科学看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过渡到第7段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揭示并高度评价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第7段中,作者突出了马克思“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的伟大意义,指出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是足以令人“自豪”的事业
   8—9段中,作者论述了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资产者和各国政府无比“嫉恨”和“诬蔑”他,而“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又很好地映衬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
试对照下面的图解,把握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3.对第3段中“简单事实”应怎样理解?
   第3段的中心句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规律”是这个单句宾语的中心语这个“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而“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 了这个“规律”
   下面是对这个复句层次的图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这个复句中,“所以”领起3456句,“因而”领起56句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用通常方法来分析这个复句便是:
   1    2    3    4    5    6
    条件   因果   承接   因果   并列
4、本文是如何把议论、叙述、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本文以议论为主,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的是议论介绍马克思逝世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的叙述;而全篇都洋溢着对马克思的崇敬,赞颂之情不少段落之中,议论、叙述、抒情三者也有机结合,如文章第8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揭示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注: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的道德品质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    ]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③[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     ]任何一门理庥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⑤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的发展情况,[    ]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1句中“这样”指代               
2.第2句中“这”指代(    )
a.这样     b他(马克思)
c.科学家    d他作为科学家
3.①按照文意,上文五个[    ]中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应是(     )
a.但是,因为,所以,但是,甚至
b.因此,因为,那么,一旦,以致
c.虽然,但是,所以,一旦,甚至
d.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以致
②与原文比较,看看删哪些关联词文章更简洁
答:                                    
4.第④句破折号的作用与下面哪一句相同(    )
a.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c.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5.本段说“这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联系上下文,你认为马克思身上最主要的是    
答案:
1.马克思在任何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2.d 
3.①a  ②删去“因为”,“所以”,“甚至”,文意更紧凑
4.b(表补充说明,ad表意思跃进,c表注释)
5.一个革命家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