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标签: ]

《物种起源》绪论

[学习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4.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达尔文及进化论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界的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二、研习课文

 

1. 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2.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说出各段的关键句。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5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5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6段“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9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5段、第6段、第9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3. 欣赏品味。

 

(1)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9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2)语言准确、严密

 

①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a. 写作前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1] [2] [3]  下一页

 

 

b.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c. 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②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明确: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注: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③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能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严谨、周密。

 

另一方面,作者在这句话中又用“一切”“最”两个词语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模拟试题】

 

1. 下列各组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没有间断      间不容发[注: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间道而归           一间书房          间接选举

 

b. 创造发明       七处创伤           文贵创新           创意积极          身被八创

 

c. 锁屑陈述      渭水对阵           陈词滥调[注: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楚师既陈                     暗度陈仓

 

d. 嫌其过简      言简意赅[注: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措辞简练           简便快捷          简化汉字

 

2. 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寰球远航。

 

b. 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c. 又如斛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

 

d. 我们经过了精确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3. 依次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选填一组恰当的词语

 

(1)我虽然力求______,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2)就某一种_________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再讨论。

 

(3)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_________的。

 

a. 严谨     狭隘      趋势       b. 审慎      狭窄      趋势

 

c. 审慎      狭隘      趋向            d. 严谨      狭窄      趋向

 

4. 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天热,人们常在窗底下睡午觉,其实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要睡也得切忌:不要顶头风,不要光头睡,不要光膀子。

 

b. sars闹的最凶的时候,我们特护医院病房来了两个医院的护士协同我们抗击非典。

 

c. 定之否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因而也是非常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d. 达尔文学说理论,对我们还是挺陌生的,听过这名词,不懂其内容。

 

5. 下列关于《物种起源》一文内容的理解判断不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1831年到1836年科学考察成果的概述和1844年后到1859年间十四年艰苦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小结,旨在说明作者没有轻率下结论。

 

b. 作者急于发表摘要式的《物种起源》的外部原因是担心华莱斯相近的研究结论会抢先发表。

 

c. 达尔文在研究物种变异时不像一般博物学家只以外部环境为原因。

 

d. 文章第七节中重申的三大观点分别在第4,5,6节中作了透彻的论证,是分——总关系。

 

6.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1)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①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③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2)把大树变成石头,这是大自然独具的威力。一亿多年前,我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要暖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到处生长着坚叶杉,短叶杉,竹节柏,铁树等植物。大多数植物衰老死亡后,遗体日久化成煤。另有一些森林,处在地壳活动的地区,由于火山爆发和地壳震裂,成片的森林被吞噬在地壳裂缝中,或是埋在火山岩浆中,那些未经燃烧的大树与空气隔绝,在含有硅质或钨质的地下水的淋滤渗透作用下,矿物质逐渐取代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使木材变成了充满矿物质的木化石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①全属于木化石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 一亿多年  

 

b. 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 

 

c. 植物衰老死亡   

 

d. 森林         e. 地壳运动               f. 埋在地层中 

 

g. 地下水  h. 未经燃烧的大树与空气隔绝  k. 含有硅质或钨质的底下水

 

a. abdefh   b. acefhk   c. adefhk    d. adefg

 

②木化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给木化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试题答案】

 

1. d  2. c   3. c   4. c   5. b

 

6. (1)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②a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b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c创造论。

 

③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2)①c  

 

②地壳运动

 

③木化石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埋压于地层中一亿多年,经过矿物化了的古代树木遗体。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