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标签: ]

诗 人 谈 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3、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  

4、学习作者是怎样私愤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坚强的意志和对光明的渴望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难点   

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活动突破  

1、从背诵入手,熟读并背诵诗歌,然后谈体会。  

2、把诗歌和评论对照看看,结合评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诵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以前学过一些诗歌,有没有被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或者深远的意境所感动过的呢?有,说来听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十行,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是诗人曾卓却发现了这首诗的美,而且对它“很有偏爱”。

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人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曾卓“很有偏爱”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初读·感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小诗认真读一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语速和语调进行诵读。

组织两到三名同学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三、精读·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首小诗诵读一遍,边听边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听完后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组织交流、评价。

五、赏读·升华

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作者为什么会错把“月光”误认为是“阳光”?

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你是如何理解的?

六、熟读成诵

   

畅所欲言

   

聆听

   

   

   

   

阅读、思索

   

诵读、交流

   

聆听、想像

   

各抒己见

   

思索、讨论、交流

   

思索、讨论、交流

   

诵读、背诵

补充资料  

1、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注: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课文分析  

课  文  

段  解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3、写法分析  

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先说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注: 惜:爱惜。爱惜墨就象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  

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再说准确。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注: 不容易相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和学习。  

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第 二 课 时  

探究: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一堂课我们欣赏了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今天我们来看看别的诗人是如何评论这首诗的。

自由朗读评论。

组织交流、评价。

二、精读文章,理解感悟

曾卓也是一位极胡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了这篇评论,让我们再认真阅读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更深,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品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对这首诗有这样的“偏爱”?

四、赏读,延展

说说曾卓对此诗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对你有何启发?

   

聆听

   

自由阅读

各抒己见

   

阅读、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阅读、讨论、交流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注: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课文分析  

课   文  

分   析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进行,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阐释诗作内容的表现背景。理解诗首先应该了解的。  

对诗歌的意境,合理想像进行分析: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  

   

   

   

   

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由错觉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