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24
   [标签: ]

1、《在山的那边》

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能初步读出语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注: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

教学过程:

预习: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第一:朗读教学要有所侧重,朗读要循序渐进

《在山的那边》:通过设计朗读脚本,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意味。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带着任务去朗读

让诵读走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初读:整体感知全文

2. 自由读:读出节奏的变化

3.齐读:融入自己的诵读体会。

4.默读:读出问题

诵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是一种对文本创造性的感知过

程,它既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读者语感的过程。

第三:朗读基调因文而异

以诗歌为代表的古韵文,应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地读,通过音调的变化来领会作品内涵,感受诗人情感,体验诗歌意境。

    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的美文,应舒缓流畅地读,从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和情境中。

    小说、剧本这类情节性强的文章,应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性格,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地去品读,从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第四:具体指导,适时点拨

范读 比读 演读 美读

第五:有效指导

1.要想读好一篇文章,情感是原点,再到技巧。

2.激发朗读兴趣 。

3.朗读指导要切实选择几个点,以点带面。

4.让学生练读,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5.情境的营造。

6.评价的语言策略。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注: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坚持奋斗。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人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朗读可分为3个步骤,探究前安排朗读,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安排朗读,是重点;探究后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注: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侯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注: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笑我幼稚可笑。

3、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在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a.思考第二节,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创造性问题:如果让你写,你觉得山那边是什么?

学生:山那边是树林、是小溪、是蓝蓝的天白云还有还有小鸟。。。。。。

布置作业: 
1、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 

2、整理学习笔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分页记。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