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 伍阳斌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方案”
【设计特点】
1、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可以执行操作。
2、体现整合思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诊断评价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作为。
3、抓住本单元“诗歌”这个文体特点,整个教学设想,处处不离“诗”,单纯而精练。
4、打破“单篇组接”式教学,而以本单元的学习核心——“情感与意象”作为教学主线贯通四首诗的阅读鉴赏活动。力争让学生在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这一方面学实、学透。
5、单元学习诊断,也紧扣“诗歌”的读赏和切近的知识做文章,突出了本单元的核心与重点,绝不旁逸斜出,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聚焦”意识和积累意识。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品味、鉴赏《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
《沁园春 长沙》为“略读”,《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精读”。
2、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
明确单元学习核心
聚焦于“情感与意象”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明确单元学法
①解 意——初读知意——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内容,质疑问难[注: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②悟 情——知人通情——了解作者经历,结合经历找到情感生发点,并辨析情感类型
③识 象——认识意象——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
④品 语——品味语言——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⑤践 读——诵读通悟——整体诵读感悟,开展朗读比赛(结合“表达交流”中的【朗诵】进行)
⑥活 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诗写真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结合“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进行),并在班上交流。
⑦积 得——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单元反馈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文学中的奇葩——诗
二、明确学习任务(投影片)
三、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提问:根据过去学诗经验,我们如何学诗?抓住哪些关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投影片归纳)
四、依据学法,具体实施
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初感四首诗,完成解意。
1、初读初感,疏通句意,概述大意。
教师根据需求点拨,形成基本认识。
诗歌大意:(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写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壮丽秋景以及所引发的联想,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雨巷》:写了在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注: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以及心中的惆怅和微茫的希望。
《再别康桥》:写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康桥的所见所想和离开康桥的情景。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了“我”与大堰河之间的亲情关系,用大量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表达对大堰河的怀念。
2、质疑问难。
先问自己,形成问题。再同学间相互询问,交换问题与看法。不能解答或不信服的问题,提交老师,或者延于后面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情——诗之魂。情动于衷,有感而发。
二、齐读《沁园春 长沙》,知人悟情,找到“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毛泽东的情况,教师补充背景材料(投影片)。
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展望革命前景,表达雄心壮志[注: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注: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找到“情感生发点”,其实是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文章),是作者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的结果,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沁园春 长沙》——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
三、自由诵读《雨巷》,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戴望舒的情况,教师补充(投影片)。
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成为一个对政治和爱情苦苦追求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革命的低潮,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雨巷》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雨巷》——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情感复杂、朦胧,可以多元解读)
        ——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四、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抽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徐志摩,教师补充写作背景(投影片)。
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在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注: 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物是人非[注: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注: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五、自由诵读《再别康桥》,知人悟情,“情感生发点”
(一)教师介绍艾青、大堰河的有关情况(投影片)。
1、艾  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以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住了五年,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爱国运动而被捕入狱。狱中一日他见牢房窗外飘起了大雪,联系自己的身世,想起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2、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注: 指反动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找到“情感生发点”后,结合诗句讨论作者抒发的感情,教师点拨归纳(投影片)
作者回忆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诗歌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情也可以借助诗歌来表达。
提问: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之处?(引出“意象”)
二、认识意象
1、结合学诗经验,谈谈什么是意象。老师补充(投影片)。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作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作者)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歌,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2、认识《沁园春 长沙》《雨巷》中的意象及其特点。
勾画意象,把握意象特点,能说出意象构成的氛围。
同学们交流后,归纳总结:
《沁园春 长沙》
(1)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投影片)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2)下片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投影片)

《雨巷》
(1)知道丁香吗?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注: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2)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
(投影片)
雨巷————幽深、寂静 
意象: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油纸伞————迷蒙 
篱墙————凄凉、衰败

第四课时
一、导入:继续认识诗歌的意象。
二、认识《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意象及其特点。
《再别康桥》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投影片)
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投影片)
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注: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片)
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学们先交流,后教师点拨。
(1)师导: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投影片)
本诗几乎通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2)用笔画下自己感受最深的诗节,并写下你的理解:(投影片)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如,第①节:这是一位身世悲苦的大堰河
第④节:这是一位辛苦劳累,深爱乳儿的大堰河。
第⑦节:这是一位生活负担沉重,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大堰河。
第⑧节:这是一位深爱着乳儿,淳朴善良的大堰河。
第⑩、⑾节:这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大堰河。
第⑿节:这是一位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劳动妇女的代表,值得深情赞美的大堰河。
三、熟读并争取背诵前三首诗歌。

第五课时
一、导入品味语言活动。
二、学生勾画喜欢的诗句,结合语言,展开想象,说出美点(用词、句式、修辞、艺术手法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注: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语不惊人[注: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我们来探究几个问题:(投影片)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注: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注: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注: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5、“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注: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振兴中华的豪情。

《雨巷》
(1)探讨象征
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
(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 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注: 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 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 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探讨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读出感觉。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诗歌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再别康桥》
(1)诗的意境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感情,浓缩在凝练链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融合为一体,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2)诗的画面美(“新月派”主张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画面美、建筑美)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诗的“画面美”。
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3)回环呼应的结构
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注: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大堰河——我的保姆》
(1)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品味细节描写。(投影片)
诗的感染力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这就是8个生活细节,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第8节,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和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品味反复和排比。(投影片)
找出诗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排比的作用: 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反复的作用: 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注: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

第六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69页“表达交流”中的《朗诵》,指导学生读诗技巧。
二、诵读通悟四首诗。
自己整体诵读,感悟情意,提升对诗歌的“融合性理解”。
注意读出诗歌的情味。
提问:四首诗歌我们应该分别读出怎样的情味呢?
师生先讨论,达成共识(投影片):
《沁园春 长沙》:读出博大的气势、豪迈的气概。
《雨巷》:读出落寞、惆怅、朦胧恍惚的情味。
《再别康桥》:读出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出敬爱、感恩、怀念之情。
同时,要注意区别《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与《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三首现代诗歌在形式和诵读上的不同。
三、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1、组织:先小组内进行,然后推选代表进行,最后分成四个大组比拼。
2、内容:可以读教材中的四首诗,也可以读“研讨与练习”中提供的诗,还可以读课外自选诗。
3、核心要求:读出诗歌本有的“诗味”。
4、功效:学生既做朗诵者,又做听众,还做评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诗歌的朗诵,提高朗诵技艺。

第七、八课时
内容:思考人生,书写真情,交流成果。
一、引导学生自读教材p57页“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指导学生作文。
二、活写——联系实际、思考人生、书写真情,并在班上交流。
可以完成“写作练习”中提供的题目,也可以写成诗歌。并在班上评阅、交流。

第九课时
内容:梳理小结,测试巩固,实现单元反馈。
一、由同学们快速独自或小组进行本单元梳理小结。反思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未完成好的,找到补救办法。
核心:
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与意象”;
能够品味典型的语言;
能够赏析诗歌“美点”;
能够背诵《沁园春 长沙》《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
二、参与单元测试,检验学习质量,反馈补救。
 

曾燕丽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