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教案(鲁人版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
学语言的理解是指对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的敏感识别和心理接受的能力。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文学手段,他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刻意追求,因而表现出与一般语言不同的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层次,进入了欣赏的领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语言的识别、接受、赏析能在较高层次上进行,领略其优美隽永的妙处。
赏析语言一般从下列5个方面思考:
①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 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试题特点:
    研究试题题干,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答题的有用信息,使我们答题指向变得明确,合乎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题目用语
题目包含以下要素:①问题目标(角度),即用一定的词语交代本题考查的是什么,如“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赛艾姆的外貌”、“寓庄于谐的手法”。②交代范围,亦即提示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字,如“根据全文”、“从……段看”、“作者在……段说”。③其他提示(暗示)性文字。


⑵答题要求
      ①规定表述方式,如“概述(概括)、”“找出(找到)”、“简要分析”等。
      ②规定字数或格式,如“不超过30字”、“300字左右”等。

2006年广东卷16题:
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其余两个略)
1.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句话,“举人老爷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这句话含义丰富,品味的重点应落实在“排”和“转折亲”上。“排”说明是硬拉扯上的关系,而且是新关系,不是老关系;“转折亲”表明原来不亲切,也是硬拉扯上的,那为什么要“拉扯上”呢?一分析就可以读出语言的丰富内涵——封建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于是从中可以品味出鲁迅作品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极强的表现力。
2.大处着眼[注: 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整体把握,特别是要明确全文中心的结构思路,并与语言的品味相互印证。1993年高考题《青菜》阅读中第4题,问了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称青菜为“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明确作者的思路是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中的措辞有了变化。
3.从特殊的表现形式入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借助文学性的北大学生入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如特殊的局式等等。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被敌人发现后,经历了一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表达中,作者有了“火花”和“火星”这两个不同的喻体去比喻母亲的“宪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修辞分析,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思想轨迹。
4.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绑走之后说的话“可恶!然而……”潜台词就很丰富,“可恶”指什么?“然而”又指什么?细一分析就可充分认识到这个封建卫道者的自私、冷酷、反动的本质。同时也可见鲁迅语言的简练、精省。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对策:

总观全局——抓文脉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分散信息要整合,隐含信息要挖掘。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
步骤:1、读文本,明大意3、定区域,划信息
2、抓主旨,清结构4、摘要点,巧整合
注意点:
1、准确表达——再润饰
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答案要么只会堆砌术语,过于笼统,大而化之[注: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不会结合相关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要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加以筛选整合;要么就局部而论局部,断章取义[注: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不会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体把握。
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注: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作者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中两个不同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转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摘取关键——巧概括
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仅从原文就能找到贴切的答案,需要学生学会筛选,将重要的词语加以整合,需要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注: 除去杂质,留取精华。]去伪存真[注: 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审清题干——明信息
  审题意识薄弱,对题干要求要么理解不准确,要么把握不全面,不会分步作答。
自觉对题目进行细察深思的意识,从中发现题干的隐含要求和角度暗示。能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角度,从而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减少无谓的失分。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注: 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没有答到点子上。 

定位扫描——找语境
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 

答题要领

结构:提出观点---分析议论---简要小结
方法:叙+析+评  三者结合
评价构思类:
  开门见山[注: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起笔突兀,总领全文,设置文眼诗眼,选择意象,确定意境,制造悬念,创造气氛,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疏密有致,层层铺垫,先抑后扬,欲擒故纵[注: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举重落轻,对比衬托,跌宕多姿,拓展主题,升华境境,卒章明志,象征手法,别具匠心[注: 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等。
文章结构用语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注: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语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落窠臼[注: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不 落俗套 
      自出机杼[注: 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b.评价主旨意境:言近意远,见微知著[注: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以小见大,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振聋发聩[注: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蕴藉深刻,要旨显豁,主题突出,指陈时弊,切中要害,针砭时弊,观点鲜明,志趣高洁,警醒有力等。
c.评价创作风格:雄健豪达,格调高昂,感情细腻,沉郁苍凉,缠绵绯恻,凄苦悲伤,心情闲适,洒脱飘逸,摇曳多姿等。
d.欣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即景抒情,直抒胸臆 ,情因景生,景因情异,景语皆情语,情溢于注。
 e.  表现手法:比兴手法、铺陈排比、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浪漫色彩、写实手法、直言其事、正反对比、设置背景突出主体,寓有理于无理等。
f.描写方法:工笔、白描、侧面描写、环境、外貌、行动、细节、心理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用墨如泼,惜墨如金[注: 惜:爱惜。爱惜墨就象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一字传神等。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注: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注: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g.品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泥土气息,生活气息,清新朴素,华丽典雅,字字珠玑,藻饰晦涩;含蓄蕴藉,含味隽永,富于表现力、感染力,洗炼简洁,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响亮、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等。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语言风格用语
       行云流水[注: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注: 奇:特殊的。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注: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语言:运用鉴赏术语,有文采

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1)[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注: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转星移[注: 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2006年北京卷第20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附原文开头两段: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注: 喧:声音大。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注: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注: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注: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方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毕淑敏《造心》)这句话。 
  【答】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2)[2006年江西卷第17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附原文画线段落: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2006年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附原文开头两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竞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 
   

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注: 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注: 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注: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风雨同舟[注: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北方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