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荷塘月色》导学(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学法指要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你能准确区别下列多音多义词吗?
    答案提示:
    (1)曲曲(qū)折折/曲(qǔ)调
    (2)脉脉(mò)/脉(mài)络
    (3)悄悄色(qiāo)/悄(qiǎo)然
    (4)袅(niǎo)娜/枭(xiāo)雄
    (5)倩(qiàn)影/靓(liàng)女/靓(jìng)妆
    (6)媛(yuàn)女/婵媛(yuán)(婵娟,美好)
    2.文中有“风致”、“渴睡”两词,同学们能不能分别找出这两个词的近义词呢?
答案提示:
    “风致”的近义词有:风采、风姿、风度、风骨、风范,辨析见下表:
风  致 风  采 风  姿 风  度 风  骨 风  范
词义 美的容貌、举止和姿态 (丰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神态 (丰姿)美好的举止仪态  
  举止姿态 ①指人的品格气概,②诗文书画强健有力的风格    

风度,
气派
例子  别有风致 风采依旧 风姿绰约 风度翩翩[注: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魏晋风骨  风骨奇绝 大家风范[注: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名将风范
                  
    “渴睡”的近义词有:瞌睡、酣睡、嗜睡,辨析见下表:
  
  渴  睡 瞌  睡 酣  睡 嗜  睡
音 kě shuì kē shuì hān shuì shì shuì
义 急切地盼望睡觉 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眼半睡眠状态 睡得很熟 特别爱好睡(多有贬义)
       
    3.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春》、《背影》,再体味一下刚才读过的《荷塘月色》,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呢?
    答案提示: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注: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感情真挚,比喻形象(结合《背影》和《春》的语言特点分析一下)。《荷塘月色》一文都用质朴的语言抒发内心的真情,他所写的每一景物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读后让人感到特别美,特别清新,如写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零星点缀的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或用形象化的比例,或把景物拟人化,都具有传神的意境美。
4.哪位同学能用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一下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答案提示:
本文写于1927年7月。1927年4月,正当国共两党领导的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注: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时,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内到处是血雨腥风[注: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白色恐怖。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位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对这些十分不满,但又苦于找到出路,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于1927年7月写了这篇散文。
    5.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散文 的文眼?
    答案提示:
    因为这句话显露了本文的中心,即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从一种幽静、和平的境界 中解脱苦闷;同时,这句话又是全文的总纲,由于心里“不宁静”而在寻找“宁静”,在“宁静”中暂时忘却了“不宁静”,最后还是由“宁静”回到了“不宁静”。
    6.同学们试着找一下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能不能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 发展变化?
    答案提示:
    《荷塘月色》在写景中有直接抒情的语句,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 内心的苦闷,也写出了夜深人静[注: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去游荷塘的缘由。它告诉我们夜游荷塘并非出于闲情逸致[注: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而是为了排解胸中的苦闷。在路上,还有一段作者的抒情独白,这一段抒发了月下独处的自 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表示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 吐的淡淡哀愁,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这种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反映了作者 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 朦胧的轻纱,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7.请同学们精读文章第四段,体会一下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你能说出这段话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这段文字是怎样体现情景交融的吗?
    答案提示: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心观察,用心体验,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运用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给我们精心地描 写了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抒写了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明 写荷塘,暗写月光,有点有面,自上而下,或静或动,虚实结合地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 荷香、荷波和“脉脉的流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月下荷塘的动人画面。文中 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因为荷塘里的所有景物的美好姿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 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 姿态;那“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具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而那丝丝缕缕、缥缈不定的荷香,在那微风的荡送下,“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似乎与月光毫无关联,其实只要仔细玩味便不难理解到这令人心醉的,悠幽淡雅的美妙感受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独处”而心无尘滓的时刻才有可能产生,倘若易情换景,必将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至于那在微风的轻拂下“像闪电般”转瞬即逝的荷波,则赋月光以活力,使得由荷叶、荷花、微风和月光组合起来的荷波更具有无限的魅力,给人的心灵也有“一丝的颤动”,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喜和愉悦。而那默无声息的、“不能见一些颜色”却脉脉含情[注: 脉脉:两眼凝神,要向别人诉说心曲的样子。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的流水,轻轻缓缓地波动着,将在月光下仿佛“舞女的裙”的亭亭的叶子衬托得宛如处子,更加清丽,更加纯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一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许多散文作家所刻意追求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全段无一字言情,却又无一字不在言情。作者那超脱现实的幻想和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全都溶化在这一片静谧醉人的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了。此时此刻,物即是我,我亦是物,“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了。此景此情,怎能不使读者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呢?
    8.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 们学过的诗词中,哪些运用了叠词?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提示:
    叠字叠音,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一个字重叠以后就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 比如:人人——每个人,大大——较大或很大。爷、奶、爸、妈——个字,太生硬;重叠一 下,便倍增亲切感。还有的词重叠以后,竟然会改变它的词性和词义。比如:翼——鸟的翅 膀,名词;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特别小心的样子,成形容词了。亭——亭子,名词;亭亭——形容 高耸的样子,完全成了形容词。濯——洗,动词;濯濯童山——光秃秃的山,濯濯:形容词。……
    可见,运用叠词,不仅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可谓一箭双雕[注: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注: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呢?
    让我们重温一下李清照的绝妙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同学们,当你读着这些叠词诗句,会不会引起心灵的震颤?
    厦门普陀寺有一块石刻,赫然入目:
    爱国忠忠贞贞        敬乡敦敦睦睦
    侍亲孝孝顺顺        持家勤勤俭俭
    为人堂堂正正[注: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接物诚诚恳恳
    执事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求知切切实实
    生活朴朴素素        休闲轻轻松松
    ——十句话十个角度,用语到也简单,但韵味岂不隽永?堪称警世骇俗的“十句箴言”!
    请再欣赏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的一首叠诗: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
    ——八个叠词外加四个“山、路、泉、树”,竟组合成一首绝句。作者语言技艺之高,真可谓炉火纯青[注: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了!
    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再引苏州园林的诗联和上海豫园万花楼的诗联,供大家欣赏:
    风风雨雨[注: 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一副对联,即一首诗,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寒署易节以及园林中莺歌燕舞[注: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花艳叶 茂的诱人景象。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在作者眼中,一个豫园,便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对联的撰写者,借助汉语叠词之妙,明写自然界,暗写人们生活。你看:有鸟有花,有风有雨;有色彩的对比,有社会生活的描摹;有地点,有时间。短短28字,竟包孕了大千世界[注: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叠词的运用,何其妙哉!……
    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所用叠词近40处,请同学们数出来,玩味一番,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吧。
    9.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你能找出几个典型词语,分析一下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吗?
    答案提示:
    本文用词准确、形象的地方很多,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1)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准确地表达出来;
    (2)月光如流水一和肌,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点缀”一词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满池绿叶、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白 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
    请同学们自己再找出一些,体味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10.请同学们合上书本,回顾一下课文,你能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简单构画一下本文 的结构图吗?看哪位同学画得好。
    答案提示:
    《荷塘月色》结构层次简图:
    一、前往荷塘,交待缘起。
                   小径漫步,勾勒轮廓                     
    二、来到荷塘        
                   抒写感受,独白铺垫
    三、荷塘月色
                              荷叶、荷花    (静态实写)
          月下荷塘(清丽柔美)  荷香、荷波    (动态虚写)
                              流水      (虚写映衬)
                              月光      (正面描写)
          荷塘月色(朦胧和谐)  树影      (反面衬托)
                              月色      (静物动写)
          荷塘四周(幽淡清冷)  近景:树隙、树色、树姿  (静态描写)
                              远景:树梢、蝉声、蛙声  (以动衬静)
    四、离开荷塘  忆江南(理想)
                  归家门(现实)

妙文赏析

柳  赞
    我背过《爱莲说》,学过《白杨礼赞》,听过《枫叶之歌》,读过《松树的风格》。我喜欢莲花的纯洁、白杨的质朴、枫叶的火红和松树的无私。然而,今天我不想吟诵别人的名篇佳句,而想倾吐自己的真实感情。
    那是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在校园里散步,只见满地都是落叶,原来掩映在重重绿荫之中 的宿舍楼也只好孤零零地站立在光秃秃的树干中间了,这冷清的样子更增添了北国初冬的寒 意。当我刚把视线投向排球场时,我的视野里忽地出现了一排柳树,我禁不住惊叹了一声, 因为我看到的,不是垂着又细又长的枝条在寒气中颤抖的柳树,而是枝叶婆娑,在朔风中起 舞的柳树。我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柳树竟然还没落叶?这难道就是人们在文章中时常 指责“软弱”的柳?为什么这“弱女子”比那些“伟丈夫”落叶还迟?这样的问题在我头脑中 萦绕,我没有直接自答,而是想到了这些:每年的三四月间,是谁最先拱出嫩芽,来唤醒沉 睡的大地、催化冻结的江河?是谁第一个换上新装抖动绿纱,给大地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是她 ——柳树!七八月间是谁用浓密的细叶遮挡烈日,鼓动清风,为人们辛勤地消除酷热、驱散 
暑气?是她——柳树!再回到现在十一二月间,正是万木萧条的时节,我又亲眼见到这柳树, 不畏寒冷,身着黄衣黄裙,手挽黄色飘带,在尽情地为人们舞蹈,她是那么轻盈,毫无悲观;她是那么美丽,又毫不矫柔……
    我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柳树的不公平的评价而感慨,她的外表虽然柔弱,而她的内心却 是多么的坚强!就是因为这些,这位“弱女子”才能战胜严寒,战胜“伟丈夫”。
    那对于柳树的千古偏见一定要推翻。让我们给予柳树新的评价:她有莲花般纯洁的心灵,有白杨般质朴的性格,有枫叶般火红的热情,有松柏般无私的精神!而且,她还有一个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特点,据说,一株弱苗,即便是一根枝条,栽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成活,难怪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少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岂不是她的突出的优点吗?我爱柳树!我赞美这绿得最早,黄得最晚的生命!
    赏析:
    本文借状物来说理抒情,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注: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作者不盲从他人的观点,独立观察与思考。
    当作者看到满目萧条、落叶遍地的校园里,只有柳树枝叶婆娑,在朔风中起舞时,他不 由得“惊叹”柳树的“不畏寒冷”与“坚强”。同时,他更为柳树在许多文章中被称为“弱 女子”,被指责为“软弱”而感到深深的不平。
    作者进一步指出,唤醒沉睡的大地,报告春的消息是柳;遮挡烈日,鼓动清风,为人们 驱暑散热的是柳;不畏严寒,为人们起舞助兴的还是柳。在作者的心目中,柳具有“纯洁的 心灵”、“质朴的性格”、“火红的热情”、“松柏般无私的精神”,而灵活性和适应性更 是柳独具的品格。可以说,作者爱柳、赞柳的情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注: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的地步。然而却是那样 的顺情顺理,丝毫不给人以言过其实[注: 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矫揉造作[注: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之感,实属难得。

思维体操

《怨妇词》巧隐数字谜
    长期流传在我国民间的许多谜语,构思精巧,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特别是以诗词为谜面的谜,更 是有意有情。《怨妇词》就是这类谜语的优秀代表。它以一个被遗弃的妇人愤怨之情为词,哀婉感人。底面扣合巧妙,很在趣味。其词曰:
                            与子别了,
                            天涯人不到,
                            盼春归日落行人少。
                            欲罢不能[注: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
                            你叫吾有口难分[注: 分:分辩。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晓。
                            好相交你抛得我有上梢无有下梢。
                            皂然难分白,
                            分手不用刀。
                            无人不为仇,
                            千相思还是撇去了好。
    同学们,你们能解开其中的数字谜吗?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注: 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本文在高中教材中是一篇重要的文章,各类考试经常涉及,请同学们引起重视。
1.朱自清先生平及作品。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 名散文家等。1924年出版第一本诗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毛泽东同志对朱自清先生的评价:“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注意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多用 叠词,富有音韵美。
    3.学习本文比喻的形象贴切,丰富自己的语言。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等,都非常生动而准确,要认真体会运用。

动脑动手
    1.下面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选出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1)“虽然是满月,(2)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3)所以不能朗照;(4)但我以为这愉是 到了好处——(5)酣眠固不可少,(6)小睡也别有风味[注: 风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的。
    a.(1)|(2)‖(3)‖(4)‖(5)‖(6)
         转折   因果 转折 并列 并列
    b.(1)‖(2)|(3)‖(4)‖(5)|||(6)
         转折   因果  转折  承接  递进
    c.(1)|||(2)‖(3)‖(4)|(5)‖(6)
         转折  因果  转折  解说   并列
    2.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延起伏,连接着高高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 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这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还不是大海捞针[注: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吗?”

创新园地
    《荷塘月色》属于写景状物类散文,要想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景 与物,这是一条写作规律,也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写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一般地说,观察 得越仔细,分析得越深刻,文章就写得越具体、生动和有内涵。观察的广度和分析的深度, 决定了写景状物作文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大家都见过雾,你是否认真观察过?请你模仿《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的写法,把晨雾描绘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描绘得好。

四、同步题库
    (一)基础知识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享受,多用于否定)
    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加点字的意义(   )
    (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a.欲盖弥彰[注: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b.弥天大谎[注: 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c.弥补过失    d.弥留之际[注: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注: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a.彩陶文化    b.光彩夺目[注: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c.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d.兴高采烈[注: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a , 。 “ ; 。 《 无 》
b 。 , “ , ”( 无 《 》)
c , 。 “ , “ ( 《 》)
d 。 , “ , 。” 无 《 》)
    4.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 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6.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7.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   )
    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
    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
    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音节和谐 流畅。
    8.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9.《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注: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10.《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 荷塘月色的朦胧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 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的幸福生 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 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二)阅读
    课文文段阅读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变。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 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参考答案
 思维体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动脑动手
1.c  2.d
    创新园地
    例文:
    能清楚地听到人语声,也能辨明人的脚步声,然而看不清人的身形——雾太浓了。
    周围一切都淹没在这牛乳般的世界里,没有风,雾气在随心所欲[注: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地到处飘逸着。
    校园和谐字根表,几乎每间教室都亮着灯,隐约地传来阵阵读书声。在雾气中,灯光显 得有些模糊了。
    “雾真大,头发都沾湿了”、“咦,脸上都是水汽呢”雾中传来人的低语声。
    是啊,浑身都觉得潮乎乎暖烘烘的,觉不出秋天的凉意。这时,东方天际泛起一片绯红,这光芒为浓雾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像霞。
    长廓尽头,在花圃里,月季花舒展着笑脸,沾着雾气凝结成的小水滴的花瓣,显得格外 滋润。花枝在微微摆动,在这雾境中,真有飘飘欲仙的风姿。
    几片比巴掌还大的泡桐树叶落下来,搅扰了这和谐的气氛,终于使人意识到现在已是深 秋了。
    在教室里,透过玻璃窗望去,已能看到太阳,她的光芒已穿透浓雾,可并不刺眼,像一 盏红灯笼,闪烁着红、黄相间的光芒。雾似乎还是那么浓,还限制着我们的视线,然而已能 感觉到太阳会很快澄清这梦幻般的世界,周围正在变得明亮起来。
    在这样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早晨,伴着朝阳的升起,目睹着刚才还笼罩整个世界的浓雾 在消散,怎能不精神振奋,满怀希望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呢!
    同步题库
    (一)1.c(起初一看)  2.(1)b  (2)d  3.b  4.d  5.a  6.c  7.d(a.南朝乐府;b.无借 代;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  8.c  9.c  10.d
    (二)1.c(颜色深浅不一)  2.d(a项,内心有淡淡的喜悦;b项c项明显不当)  3.b

 

程继兵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