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草木篇》与流沙河教案
   [标签: ]

《草木篇》与流沙河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教学目标:

1学习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注: 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中的假丑恶。

2学习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的手法。

教学重点:

学习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丑恶。

教学难点:

学习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的手法。

教学内容: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理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1956年10月30日成都

《草木篇》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四川金堂县人。1948年开始写作诗歌、小说。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游踪》、《故园别》等。流沙河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蒙难之际和复出之后。前者有《故园九咏》、《情诗六首》、《梦西安》等,大都写真实人生,在困苦中追思美好,在劫难中倾诉忠诚,在抑郁中畅想未来,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这类诗把直率和含蓄、柔婉和刚毅融为一体,给人以质朴自然之美。后者有短诗《焚书》、《归来》、《故园别》及长诗《太阳》、《老人与海》、《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等。短诗回顾既往,总结人生经验,诗中不无苦涩;长诗则沟通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知识性与哲理性明显加强。

《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借以隐喻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

组诗热情地歌颂了孤直不屈、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美好品格。诗人通过白杨那种宁死也不肯向谁弯腰的精神,赞美了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不卑躬屈膝[注: 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的高贵品格;通过仙人掌没有奴颜媚骨[注: 媚骨:谄媚的性格。奴才相,贱骨头。形容卑鄙无耻地奉承别人。],终至被逐出花园,既对它那种顽强不屈的节操给以充分肯定,也对它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通过梅花一旦把自己许给白雪,便一心等待冬天的到来,赞美了对爱情忠贞不渝[注: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的高贵品质,也启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同样要保持这种品格。

组诗还无情地揭露了损人利己[注: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善于伪装、暗中害人的丑恶行为。诗人在篇首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的诗句,题旨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学篇中所写的“藤”和“毒菌”。藤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惜采取损人利己的手段,乃至把人置于死地;而毒菌则善于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害人,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他们的伪装,警惕现实生活中的两面派。

组诗借写草木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鞭挞立身处世中的假丑恶,表达了作者的“善恶之心、坦诚太度和刚直人格”。

《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作业:试学写诗

课后反思:

 

 

 

 

《把酒问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注: 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注: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注: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注: 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今月古月[注: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谢无常。]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注: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回肠荡气[注: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注: 不失时机,寻欢作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注: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

[1] [2] 下一页

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注: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更觉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作业: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注: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注: 酩酊:沉醉的样子。形容醉得很厉害。],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注: 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