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标签: ]

《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居士,他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诗歌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也有贡献。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这首《忆江南》是他晚年在洛阳写的,词中充满了他对江南生活的亲切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注: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个曲调原名《谢秋娘》,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为亡妾谢秋娘而作的,李德裕政治上有建树,诗文也作得好,只是困于当时的牛李党争,宦海沉浮很是波折。他的这首《谢秋娘》最大的作用是为古典文学贡献了谢娘或秋娘这个特指,后人常把自己爱慕的女子称为谢娘或秋娘。

江南真是一个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的地方啊,她的折戟沉沙[注: 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她的烟雨楼台,她的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她的吴音乡愁。是谁先给江南染上这样的色彩?忆江南》也好《望江南》也好《梦江南》也好,江南是白居易的情人是温庭筠的理想是李煜的家国。

此词写咏叹江南景物、春色的美好。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风景旧曾谙”,“谙”,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作者过去就很熟悉。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的地方长官。他关心当地人民的疾苦,熟悉那里的山水草木。拿杭州来说,那里绕城的荷花、拂郭(城)的松树、画图似的西湖、奇特的钱塘江大潮、碧线毯一般的稻田……都曾写入他的诗篇。这一切是那么美好,使他难以忘怀。他记得,在春天的早晨,他徘徊江边,看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三四两句描写钱塘江的景色,色彩绚丽,令人向往。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春花沾满了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得胜过了火焰。江花,即江边的花朵。“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制成深蓝色的染料靛。春天的水色绿得像蓝靛,这是一个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它写出了春水的色泽和深度。这些比喻都好在真切地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美。“能不忆江南”是用设问的语气来作肯定的结论,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注: 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