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教案
   [标签: ]

鉴赏·评论《口技》《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

【教学目标】

1.赏析《口技》以对比和侧面烘托来表现事物(口技)精妙的写作技巧。

2.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分析《〈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论证结构,提高议论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口技》的对比和侧面烘托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难点: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阅读《口技》,找出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

2.找出《口技》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顷”),译成现代汉语。

3.浏览《老残游记》,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口技》

一、导入示例

在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关于音乐的课文。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说到音乐,大家可能马上联想到冼星海的大型交响曲,或者琵琶独奏,其实,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艺术——口技,就一个人,不用任何乐器,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走进林嗣环的《口技》。

二、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乙丑科登进士第。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而上《屯田疏》。后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屏幛(zhàng)    哗(huā)    呓语(yì)    狺狺(yín yín)

寝(qǐn)    齁(hōu)    曳(yè)    许(hǔ)许声

嘿(mò)    几(jī)欲先走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倾”),译成现代汉语。

少顷、俄而:一会儿      既而:过一会儿,接着

当是时:这时候          忽、忽然:突然,忽然

3.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对课文语言不解的地方。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这些词语。

善  儿乳  中间  虽  名  变色  毕绝

四、课文赏析

1.课文一开头,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场景:口技演员极少,一人而已;所用之道具也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设置一个如此简单的场景呢?

明确:以如此简单的场景设置,要想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其局限何其巨大,其难度何其巨大。这种简单场景和复杂效果的对比,让我们更加佩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巧。

2.这就是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让我们对口技表演者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强调的则是丰富复杂的声响。声响之间的对比、区别,再次体现了这种高超的技巧。犬吠声与妻子、丈夫、孩子的声音各异,每一声音,均有夜间特点:成人语言,孩子啼哭声,含乳声,妻子拍孩子、哄孩子声,床声,叱儿声,特别是便溺声,竟分出“溺瓶声、溺桶声”,均因细致分别而显得“众妙毕备”,因而趣味盎然。如此丰富、细致的声响,和前面交代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形成对照。可见其技之高、艺之精。

第三段,实际上又是一种对比。如果说第二段是一种小小的骚动的话,那么第三段,则是微微的安宁:孩子睡了,丈夫发出了鼾声,妻子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作为宁静的反衬的是,老鼠的索索作响,把盆弄倒的声音,正是反衬一家子进入了安宁的睡乡。作为听者的反应是:“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从文章来说,为文之道,一张一弛[注: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这是一种情绪的节奏。调动读者情绪,不能一味紧张,在紧张之后,要有小小的缓解。读到下面第四段,就会明白,这一稍稍缓解,也是为了后面的更大紧张。

第四段,大紧张。大呼,大哭,齐呼,齐哭,百千人呼,百千人哭,百千狗吠,火声、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屋倒声,抢夺声,泼水声。声声不同,旨在提示,口技演员一人一口之难能。从听者的现场效果(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来说,作者没有忘记和前面的效果(听众的反应:“满堂寂然,无敢哗者。”)进行对比。

文章的最后,仍然还有对比: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既是和前面所描述的众声喧哗的对比,又是和开头的交代相呼应。一句而两用,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五、讨论一:有人说,《口技》好象在记流水帐。它把一个夜里所有的声响不加区别不分详略的全部演奏出来。这个流水帐打动你的原因是否与《留学巴黎》的平铺直叙[注: 铺:铺陈;叙:叙述。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一样?请具体说说。

明确:不是流水帐,打动人的主要原因是高超的仿真,说到底是高超的文字表现技巧。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内容也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它是口技的仿真,读者的关注点是仿真的程度,即使所仿为流水一样的生活琐事,也不是流水帐。《留学巴黎》的表达形式是流水帐似的平铺直叙,它能吸引人主要在内容本身,在生活本身打动人;当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技巧,使内容本身更为突出。《口技》打动人就在高超的仿真,说到底主要是文字的表现技巧,把这高超的技艺表现出来了。

第一,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表现了这仿真之状,文章并未对每一声音的具体情状都进行描绘,多数只是如“深巷犬吠声”、儿“大啼”等等简单一句,为什么给人逼肖如真的感觉呢?原因有二点:其一,有三类声音都给人真实感。1、使人感到听众已细致分辨出数十上百种不同的声音。男女长幼及其各种动作的声音都能细微“听”出,非“真”无以至此,特别如主编导读说的,溺瓶中声、溺桶中声都能分辨出,确实“众妙毕备”。2、最后的“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声音多至耳朵无法分辨,是万声汇于一处的场面的真实。3、也有少数声音的细节描绘,如微闻鼠声作作索索,盆器倾倒,这是周遭安静下来的情景的真实。其二,这些丰富复杂的声音不是游离的、互不关联的、陌生的,而是一幅完整熟悉的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对听众、读者都如此),真实感自然增强,自然无不“微笑嘿叹”,甚至信以为真[注: 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写出了口技表现者善于调动听众心理反应,实现了听众对口技“仿真”的心理期待。此口技表现者很高明,不仅具体的声音、场景仿真过硬,而且表演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注: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一张一弛,象说书一样使得听众的心理一起一伏。文字表现者一样高明,把这调动心理反应和实现听众心理期待的过程写出了,使读者也如临其境。开始是由远而近,由渐渐骚动至众声并发,于是听众“无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接着由这小紧张转入弛缓,渐至宁静,静至可微闻作索鼠声,于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才弛缓一会,即又转入紧张,而且是高潮性的大紧张,突然火起,火灾现场的千百种声音骤然降临。文章连用五个“百千”,语气越来越急促,场面越来越紧张,最后是千百种火场声、救火声同时并发,众声莫辩,场面急迫混乱、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以致听客以为置身其间,无不变色起身,纷纷欲逃离现场。这已经是以假乱真,仿真之高潮了,所以表演者把它放至最后。

第三,以对比手法、侧面烘托(效果手法)有力突出了技艺的高超。1、对比是指开头、结尾段有关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交代与中间三段所表现的声音的丰富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相互的,即放在一起互相突出,少的越显少,多的越显多,实际要突出的就是技艺的高超。有人认为这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反衬),这也是相互的,即从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角度反衬出声音如此繁富的不可思议[注: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从声音繁富的角度又反衬出演员只一人、道具又如此简单的匪夷所思[注: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实际要突出的

[1] [2] [3] 下一页

仍是技艺的高超。2、前述的三处心理反应的描写,是典型的效果手法,有力烘托出了口技惟妙惟肖的仿真和以假乱真的惊人程度。

六、讨论二: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明确:自然不能删去,主要是与“百口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句群对比,更见技艺的高超。

1.前面已述其对比、反衬作用,但它比开头的同类作用为重要和特殊。如主编导读指出的,它是紧接着“凡所应有……几欲先走”这段话而来的,它有三重的对比、反衬:第一重是纵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都不能一一辨识、说清现场的那么多声音,而撤屏视之,全部声音就是从这一人口中发出的,如此紧挨的强烈对比,技艺的高超给人更深刻更新鲜的印象。第二重是听众已忘记了开头早见到口技者,以为真的置身火场,恐怖得几欲逃离,现在再次现身,听众清醒过来,当对其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注: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第三重是声音多得百口百舌都无法一一说清,听众已不相信这是口技所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现群响毕绝,确为一人之功,方知世上真有这等绝技。

2.“一人”不放在开头而在此处出现,也是更强调了上述的对比、反衬。

3.与开头段形成呼应,结构更完整。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3.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第二课时

学习《〈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

一、背景知识介绍(投影展示)

1、《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注: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独具只眼[注: 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的。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讽(fěng)嘲        虐(nüè)政         陵(líng)

嵯峨(cuō é)       价(jie)            嗤嗤(chī chī)

溜(liù)            澎湃(péngpaì)     孑(jié)

熨(yùn)斗         千仞(rèn)         周匝(zā)

譬(pì)喻

三、分析课文

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

明确:本文开头,用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他还是引用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

明确:这受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那怎么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

3.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

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也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5.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白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明湖居听说》这一课,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

明确:这一段文章的好处的分析,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

当然,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文章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注: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破了声音的局限性。

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

四、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结合分析课文的过程,请同学们来谈谈这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先是用例证法把作者的观点——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引了出来。接着,用刘鹗的一首诗和一个散文片段做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引出课文的中心论点: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最后作者结合《老残游记》里的精彩片段,再次强调了“精细观察”的重要性。

五、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注: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六、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的不同特点。

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先说两篇比喻共同特点。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

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以此具体分析两篇的比喻如下: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注: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天女散花[注: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