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写景抒情(山水田园和即景抒情)诗鉴赏教学案
   [标签: ]

写景抒情(山水田园和即景抒情)诗鉴赏教学案

                                           

一、总述

写景抒情诗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内容上包括即景抒情诗和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但到了唐朝始成为重要的诗歌流派。唐朝的王维、孟浩然、李白、储光羲、常建,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是这一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对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抓住山水田园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其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把握诗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浑然无隔。

二、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2、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注: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3、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二)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比如张九龄的《望庐山瀑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孟浩然的《春晓》等。

2、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鹿柴》、韦应物的《滁洲西涧》等。

3、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它就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这样一个哲理。

(三)山水田园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四)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三、即景抒情诗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分析景物的方法】
  ⒈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⒉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⒊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解题方法

1、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抓意象)
  2、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3、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五、牛刀小试

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答案

南海一中   2002/4/1

一、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答: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游山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游山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答:鲁山虽然高大、幽静然而富有生气,充满野趣。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        雄奇伟丽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清丽幽远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 指金人南侵带来的国仇家恨[注: 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

3.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

答:虚写  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   

答: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春山夜月         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表述题]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亲近、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表述题]

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山”、“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答: 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答: 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述题]

1. 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颔 联是虚景,联是实景。

3.颈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荆门    ,“大荒”  是指诗中的     楚国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表述题]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春末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  起兴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田  家  欧刚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表述题]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绿满平川  春祭笑语  雨歇鸠鸣    初日繁花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注: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的态度。 

  3.这首诗第  —   句和第    二     动静相应,  “春雨歇”      “杏花繁”互为映衬。

   

              竹枝词(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6):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表述题]

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繁茂 ,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高峻。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借代 的修辞方法,

  “银钏金议”指代      女子,“长刀短笠”指代       男子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注: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沾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志趣 的心境。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此类诗的大致特点: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  白描  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寓情于景(或物)

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雄浑壮丽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鉴赏指导及步骤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1)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2) 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远离尘俗 闲适恬静 自由欢愉

练习:

1、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注: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注: 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注: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3、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注: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5、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注: 缘:因;体:描写。抒发感情,描写事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6、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诗句分析,只给1分。

7、村行①       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8、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10、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1)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11、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12、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注: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3、[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答:(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14、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5、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注: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6、〔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注: 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8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注: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注: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注: 孤:孤单;傲:高傲。指高傲孤僻,难与人相处。]、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19、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注: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得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题目类型:
    常见的考题设问形式有:
    ⑴识别理解诗歌意象:xx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景物有什么特点?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2)体味品析诗歌意境: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题格式:(1)品味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化含义)(2)体会意境:客观图景+主观感受+情景关系(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答题要领:(1)分析形象(意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图景。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图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描绘图景要注意两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2)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之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或孤寂冷清……用语力求准确体现意境的特点及情调。(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4.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务必具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看看注释①,这个注释透露的信息是,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古代文人的失意情感,往往由于被罢官不得志而产生。为了排解这种失意的情感,诗人们往往会或寄情于山水,或寄情于外物。也就是说,借写外物,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外物来排解自己郁闷之情的词。此词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就更显得悲苦。
  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里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题技巧
  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诗人的主管感情色彩。
  解答写景抒情诗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是:
  一、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丽的景物来抒发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萧条、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题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再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注: 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二、反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就是用让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用让人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青青,美好景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雪花飘飘,彻骨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哀景写乐情”的如李白的《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三、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四、全诗写景,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训练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注: 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