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标签: ]

中秋词三首(自备教案)

学科:语 文              班级:七(3)       日期:10月20日  

教者:刘丁               课时:2                 新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

3、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注: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读,驱遣想象。

(1)读过这首诗,你的头脑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

(3)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4、品味朗读,体会诗情。

1)根据分析,学习朗读这首诗。

2)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 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           玉宇

                  朱阁           绮户

                  无眠           婵娟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注: 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1] [2] 下一页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  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将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

七、归纳小结

八、作业布置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三)同步导学

 

 

板书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