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11、狐假虎威 教学案例
   [标签: ]

sp;                         11.狐狸和乌鸦
一、背景
《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那片肉,极力 奉承乌鸦,最后诡计得逞的故事。课文共6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故事的起因,正在找吃的的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站在大树上,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讨好乌鸦,使它一步步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这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狐狸和乌鸦三次对话中各自的神态、语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如果一直引导学生了解狐狸是怎能样骗乌鸦的,就显得没什么新意。于是我决定老课新上,做个尝试,引领学生重点去感受乌鸦是怎样一步步上狐狸的当的。
我设计教学案的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自主发展,应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2、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3、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潜能。









二、教学案
课题
(单元) 11.狐狸和乌鸦



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狐狸的狡猾,乌鸦的轻信。
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及重、难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随 记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复习字词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狐狸和乌鸦》。
2、老师想看看我们上节课学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复习“一”的不同读音)
3、复习词语
二、观察插图,导出新授
1、出示插图一,引背第一自然段。
2、出示插图二,指导观察。
出示挂图)明明是在树林里,乌鸦的嘴里怎么会叼着一片肉。这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谁能告诉我?
三、学习三次行骗,感受不同的形象。
(一)课文的2-5自然段写出了狐狸行骗的三次过程,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听后相应反应的句子。(板书:﹏﹏  ——   )
(二)学习狐狸三次说的话。
1、出示狐狸三次说的话。
2、师:狐狸的这三句话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点红:亲爱的     您   
师: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3、狐狸每次说的话又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呢?
5、结果--------(引读)“哇……”,她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终于骗到了乌鸦嘴里的那片肉,乌鸦上当受骗了。
四、小结寓意
五、表演
师:老师把这只爱听奉承话上当受骗的乌鸦请来了,谁愿意演这只乌鸦?谁愿意演那只狡猾的狐狸?谁来读叙述性的话?其他同学做评委,看谁演得好。
六、出示作业续编故事
师: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乌鸦好不容易又找到一块肉,巧恰又被狐狸碰上,想一想,乌鸦这次会怎么做?  齐读课题
(出示生字卡片:直流口水、眼珠一转、没有回答、唱了起来、摇摇尾巴、刚一开口、赔着笑脸、非常得意)
1、全班齐读。
2、请一个小朋友读。
3、开小火车读。


生答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听后相应反应的句子。


反馈交流
自由读

生观察讨论



生讨论







生表演,生评论



生完成作业
三、狐狸与乌鸦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有“生疑——解惑——省悟”的一波三折[注: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那么充斥这节课的“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课堂思维的力度。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恰当预设了教学环节,40分钟的课堂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探索性,学生思维的触角在整节课摆动,自然而充满灵性!
      一、 归类读词,巧妙有效。
    我在课始将文中六个带“一”的词分成两类,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读、静心思,明确“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也就是需要变调。如此,便于孩子们归类识记。两组四字词分别与狐狸和乌鸦有关,在识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识了字、正了音,又对文字背后隐藏的狐狸与乌鸦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回顾。于是,进一步阅读、探究的欲望在此升腾。
      二、 三比组块,体悟有序。
     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好话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采用三比细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体悟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深入有序。
   一比三句好话,找寻异同。
     此比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二年级儿童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阅读三段文字已属不易,经由细读,找出相似点和不同处,更是需要较好的眼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流利的口语表达。也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困惑,但是,请相信孩子们的潜力,只要我们经常训练,巧妙引导,孩子们思维触角的长期摆动,必然会造就一个又一个有思想、有学识的人。
      二比三处提示语,探究用意。
    此比看似蜻蜓点水[注: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实则用心良苦。单读狐狸的三次好话,我们感受到的是狐狸对乌鸦的关心、赞扬,可加上提示语再读,狐狸的司马昭之心便昭然若揭[注: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了。课堂上,紧扣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狐狸动听语句背后的真实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对话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理解了奉承话原来可以如此颠倒黑白[注: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在三“骗”板书一字比一字大的直观感召下,狐狸的谄媚与狡猾尽现学生眼前。
     三比乌鸦三次反应,梳理结果。
     此比看似寻常,实则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狐狸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好话最终让乌鸦放松了警惕,上了狐狸的当。那么,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呢?孩子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捕捉到了乌鸦的心理变化,明白了爱听奉承话、得意忘形[注: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最终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而这正是本文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道理,
      三、 揭示寓意,回顾有法。
      在此阶段,我不仅注重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将练习四中出现的莎士比亚的话提前学习,而且,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由课文引出名言,由名言上的词句“动听的语言”再次回归文本、品味词句。如此,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更能体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四、 想象拓展,引领有度。
      小练笔之前,陈老师引导孩子们确定故事可能的结尾,要么肉又被骗走了,要么肉没被骗走。如此,学生在起因与结果间理请思绪,创编故事,既降低了难度,又不会被束缚思维。我想,这样的引领应该就叫有度吧!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