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标签: ]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       百舸()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注: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字统领

一个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
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的热烈场面。

 “
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注: 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注: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注: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注: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注: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境界开阔,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注: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注: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大家踌躇满志[注: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注: 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注: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注: 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天衣无缝[注: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再到,下阕由,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