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标签: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说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 “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2.         品人

a.        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        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        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3.         品文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4.         作业布置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开场白语言:  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