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鲁人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
   [标签: ]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课文相关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     涵咏诵读   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互动探究 (课前完成预习)

预习导航 

1、解题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吆,试一下吧! )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背景链接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 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1926 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遇害者之列。

-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4、刘和珍其人(图片见课本p26、p28)

刘和珍(1904~1926),女,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身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注: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注: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8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北方革命运动不断紧张,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章士钊也逃往天津,经过艰苦斗争,女师大仍回师驸马大街旧址复校,学生们整队从宗帽胡同回校,于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刘和珍主持下,三百余人召开大会庆祝斗争的胜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注: 荷:扛。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如临大敌[注: 临:面临。好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二、【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就靠你喽! 

(1)字音识记 

【单音字】 

徘徊(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呻吟(   )     菲薄(   )(   )    踌躇(   )(   )                      

桀骜(   )(   )   黯然(   )      噩耗(   )            肆无忌惮[注: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              

喋血(   )        攒射(   )      屠戮(   )            浸渍(   )            

绯红(   )        和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殒身不恤[注: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   )   洗涤(   ) 

赁屋(   )        尸骸(   )      陶潜(   )            寥落(   ) 

(2)字形辨认 

   cǎn(  )淡     阴谋mì(  )计      chà(  )异            和ǎi(  )    

 凶c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án(  )    绝mì(  )文件      叱zhà(  )风云       暮ǎi(  ) 

 

       编jí(  )       dié(  )血    通dié(  )

       通jī(  )        间dié(  )   dié(  )片

      开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yī(  )盗   

                      

(3)重要词语 

寥落:                                浸渍: 

深味:                                菲薄: 

喋血:                                惩创: 

长歌当哭[注: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注: 性情强暴不驯顺。]: 

【合作探究】

二、整体感知,思路分析:(开动脑筋呀!)

读课文,回答问题:

(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5)根据第(4)小题试列一下本文结构图(相信你能行! )

 

 

三、重点语段分析(自己先独立完成,讨论时展示才见风采!)

阅读指导(好好看看例题很有帮助的。)    

疑难:如何体味文中的含蓄语句? 

点拨: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练、隐曲、丰富等特点,其间蕴涵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或鲜明的态度。但它的生发亦非无根之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中找到其生发点。因此,联系上下文语境,找出其针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有何态度,便不难挖掘其内在含义;而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鲜明的语句,不可不引起关注;也可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关或对应的语句,以帮助解读;对于使用修辞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手法特点,依据手法原理进行思考。

【典例分析】 

试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本体“人类历史”,喻体“煤的形成”,要从本句中找到二者的相似点,其对应关系为:用材——流血、得到小块煤——历史的前进。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历史的前进,需要付出流血的代价,有时甚至是惨重的代价,才能够换来历史的一小步前进。作者不反对流血斗争,但结合下句,明显看出作者对“三一八”惨案并非一味肯定和赞颂,因为它只是“徒手”的“请愿”。再结合前文“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以及后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等语句,便不难看出本句重在对本次惨案作出客观的评价,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站在历史高度所作的思想指导。 

答案: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地指出在黑暗的社会里,若想推动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必然要付出惨重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在此前提下,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请愿斗争方式的看法,对“三一八”惨案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激励人们更加坚决而有效地斗争下去。 

 

(一)阅读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问题1: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一再强调,用意是什么?

你的答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明确后的答案:

 

 

 

 

 

 

 

 

 

 

 

 

 

 

 

 

 

 

问题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你的答案: 明确后的答案:

 

 

 

 

 

 

 

 

 

 

 

 

 

 

 

 

问题3:①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②“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怎么理解?   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你的答案: 明确后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的答案:

 

 

 

 

 

 

 

 

 

 

 

 

 

 

 

 

 

【课堂检测】

(一)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    ]

a.赁房(lìn)  碟血(xuě)  尸骸(hái)     菲薄(fēi)

b.恶耗(è)    黯然(àn)    广有羽翼(yì)  干练(gàn)

c.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桀骛(ào)    浸渍(zì)    和蔼(ǎi)     屠戮(lù) 

d.相干(gān)    攒射(cuán)   惩创(chuāng)  不惮(dàn)

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c.立仆(倒下)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

勇毅(果决)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沉勇(沉着)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3分)[    ]

a.《南腔北调[注: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集》b.《华盖集续编》c.《且介亭杂文》d.《呐喊》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2分)[    ]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b.刘和珍的事迹

c.总结历史经验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3分)[    ]

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

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注: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

6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学习小结与反思】

 

 

提醒一下:别忘了挑战下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课文相关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2课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学习目标】

 1、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     涵咏诵读   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内容回顾】(包括基础知识、结构层次、句子理解。)

【学习过程】【合作探究】(课下先思考,课上才有发言权!)

一、 分析记念刘和珍君部分(挑战开始了!小组间要比赛哦!)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如一只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活动1:请同学们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事迹 性格

 

 

 

 

 

活动2: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找出并划下了,课前思考,课上讨论,形成答案。小组展示)提示:议论、抒情句。

示例:1、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2、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解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

 

 

 

二、 分析教训意义

活动:朗读6、7小节,回答问题。

问题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问题2: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问题3:作者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

 

 

 

 

全文小节(自己总结一下收获吧!)

 

   

 

【课堂检测】(试试身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注: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注: 诡:欺诈,奸滑。指暗地里策划坏的害人的坏主意。],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在第①段 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竟至  竟会  竟能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竟至  竟能d.竟能  竟会  竟至

8.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    ]

a.中国女子办事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9.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3分)[    ]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10.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11.对文中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

12.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二、填空简答题:(22分)

1.鲁迅,原名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5分)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2.《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分)

鲁迅引用此诗有_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深挚感情。

3.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6分)

三、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15分)

①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文①中加点的一句话要看鲁迅哪两篇文章才能清楚了解?(2分)

2.文②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6分)

3.文③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2分)

4.文④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四、作文:(30分)

以“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字数在七百字左右。(提示:文章记叙的是往事,可以用睹物思人[注: 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的倒叙方法写开头,之后再按时间顺序写;必须以某一物件为线索,贯穿全文;应有明确的中心,不应是随心所欲[注: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回忆。)

 

附相关材料:(多读多得,读书就有收获!)

          杨荫榆的晚节(记念刘和珍君)

杨荫榆,在鲁迅笔下,是有名的反角,盖因女师大风潮之故。 

  《鲁迅全集》注释给她的定性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 

  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少年来,她一直背负骂名。固然,这骂名 

  是该背的。 

   

    但这就是杨荫榆的“全人”吗?杨荫榆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 

  柱上吗? 

   

    且看杨绛先生关于杨荫榆的一段记述: 

   

    日寇侵占苏州,……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 

  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 

  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注: 奸淫妇女,掠夺财物。]。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 

  抢到的财物。街坊上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 

  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 

  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 

  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 

  红,才扬长而去[注: 大模大样地径自走了。]。 

   

    杨绛的三姑母,就是杨荫榆。杨绛的这段记述,是应当视作信史 

  的。 

   

    这段记述,看似平平实实,实则是惊心动魄,使人不禁想起了南 

  京大屠杀的一些场面,想起了南京的难民区。这段史事,发生在 

  1937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里,此时正是日寇气焰万丈之时,而南京大 

  屠杀也正发生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这段时间。想想看,杨荫榆面对 

  的该是一群怎样凶残的兽兵! 

   

    杨荫榆,不过一弱女子,面对凶残的日本兽兵,竟能孤身入虎穴, 

  凛然斥敌,这该需要何等的胆气!为了保护受难的中国姐妹,她自己 

  却惨遭杀害,这是多么可贵的舍己救人[注: 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的精神!日本兵为什么要杀她? 

  因为她阻碍了日本兵的奸淫掳掠。她的死,与战场上的抗敌牺牲,其 

  实是同等壮烈的。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的英雄行为。我想,即使 

  是承认她为烈士,也是不过分的——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是这样。 

   

    那么,综观杨荫榆,我想可以这样平心地说,在女师大风潮中, 

  杨荫榆确实是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但在抗战史上,杨荫榆则无疑 

  是应该被刻在光荣碑上的。功是功,过是过,一清二楚,一点也不用 

  含糊的。 

   

    但在某些人心里,却未必会做如是想,至少他们不大愿意提及杨 

  荫榆这一闪光的晚节。他们的潜意识是:凡是鲁迅认定的反角,必无 

  是处,此人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其实,他们正违反了鲁迅先生关 

  于识人要识“全人”的教诲。我想,鲁迅若是死在杨荫榆之后,对杨 

  的英雄行为也是会首肯揄扬的,而不会拿着杨之过去否定杨之功。

 

“三•一八惨案”资料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和共青团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同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总工会、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反帝大联盟、广州代表团等60多个团体、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及美、英、日、法、意、荷、比、西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为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中共北方区委事先作了布置和安排。是日清晨,中共北方区委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又召开紧急会议检查准备的情况,赵世炎、陈乔年、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萧子璋、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刘伯庄,分别报告了群众的组织和发动情况,拟定了标语和口号,以及游行的路线等。群众大会上午10时开始,首先由大会主席徐谦报告会议议程,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段祺瑞政府17日对请愿群众的暴行。大会议决: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当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预伏的军警竟开枪射击,打死47人,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同时执政府用嫁祸卸责的手法,反诬徐谦等人假借“共产学说”谋乱,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煜瀛、顾兆雄、易培基等5人。朱家骅、蒋梦麟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张作霖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及报馆等,大肆查禁进步书刊,搜捕进步人士。4月26日清晨邵飘萍于被秘密处决,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代校长蒋梦麟等遁入六国饭店再秘密离京。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被查封。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刘清扬。

3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加入谴责暴行的行列。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惨案真相,《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

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国会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对死难者家属“抚恤令”,国务院“阁员总辞职”。但段祺瑞军阀政权的合法性资源已丧失殆尽,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

 

 

 

 

 

 

 

纪念刘和珍君参考答案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2.d(a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b逝者,死去的。c罗网,捕鸟用的罗)

3.b 4.a 5.c 6.c 7.c 8.d 9.c 10.a 11.d 12.c

二、1.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2.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3.(略)看课本。

三、1.《可惨与可笑》《空谈》2.“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3.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4.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四.(略)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