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再别康桥》之课程解读
   [标签: ]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全诗以轻柔细腻的笔法,勾勒了康桥周围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篇以两个“轻轻的”开篇,打下全诗深婉悠柔的基调,然后描绘了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般的潭水,以及诗人沉醉其中的感受,最后又“轻轻的”、“悄悄的”作结。全诗在宁谧的意境中,在忧伤的情怀里,落下帷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在学生主体的框架下,教师可以在维度目标中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课文,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与建构。
文本与文本感受
情感的寄托,依赖于文本。任何脱离文本的分析,都缺乏情感的基础。在缺乏情感基础的情况下,空谈感受是没任何感染力的。枯燥无味[注: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的文字分析与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语文课堂教学,应高度重视文本和学生主体感受。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课听课,到1922年10月回国,度过了令他“深深迷恋”的岁月。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文本中的“爱”。挥手作别康桥,款款情意而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哀婉的情思中饱含着对康桥的无限爱意。“走了”,是“轻轻的”。“云彩”,是“西天的”。而“西天”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另一层意思,诸如缥缈的幻境、人生美梦。此刻难言,此刻难耐,因爱而伤感,愁肠万千。“轻轻”到底,惟恐扰乱生命本体内外的那份美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爱意如火山迸发,“甘心”一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注: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甘心”——“做一条水草”。爱的动机促使诗人情愿物化。当然,我们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物我相融的优美境界以及诗人“自然崇拜”思想中的“人文信仰”。
文本中的“自由”。表现在诗行中,有“走”与“来”的自由,有“现实”与“理想”的自由。“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康河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游玩、读书、写诗。这里,还洋溢着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风,这一情调反映在诗歌中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来再现诗人浪漫而自由的梦魂,诗的情感也达至高潮。
文本中的“美”。诗歌开头与结尾,以“轻轻”与“悄悄”为情感节奏主线,把读者的情感牢牢地笼在了一张巨大的网中。这张网是我们的天堂。她不仅有美的文字,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结构,也有美的情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的神韵,夕阳之色彩,让读者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音韵的协调,一步一回头的眷恋,就是要让这种“伤情之美”得以永恒。这种“伤情”是飘逸的,没有丝毫沉重之感。
通过文本,感受徐志摩人生观中的爱、自由与美。《再别康桥》一文艺术美、情感美、意境美,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不多见的。
思考与发现
这首诗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的只是一种极普通的离情和轻烟似的别绪。但这首诗的艺术美却是雷霆般地炸开在每个喜欢文学的人的内心。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的认知与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下面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整理到的:
1、“轻轻”与“悄悄”二词,有宁静,有伤感,有眷恋,使诗文产生飘逸之感。这两个词语前置有什么意味?
2、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意象明净清新,会给诗意增添怎样的效果?
3、“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为什么要让情绪低落下来?夏虫的沉默、康桥的沉默对“我”而言,除了留恋和惆怅,有痛苦和悲伤吗?
4、结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仅仅是为了呼应开头吗?会不会加深诗的意境,会不会使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更深,会不会使读者心中的美丽的哀愁更挥之不去?
5、除“金柳”、“艳影”、“清泉”外,还有哪些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除“招手”、“荡漾”、“揉碎”外,还有哪些词语使画面充满流动的美?
上述几个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练习,它们更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这便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文本,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思考与发现,不为思考而思考,不为发现而发现。思考源自文本的思想与艺术感染力,发现源自文本的情感与表现的多元。
  拓展与建构


拓展与建构,以文本为基础,跳出文本看问题。拓展与建构是课程学习的需要,能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拓展能开掘领域与深度,那建构则意味选择与创造。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一生追求诗、追求诗一般的爱情,追求诗一样的生活。《再别康桥》和诗人本身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拓展,去重新建构。
【内容】——
1、诗题为《再别康桥》,之中的“再”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一次的情形如何呢?“再”为次数的增加,它与情感的分量是否对应?
2、“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有人说诗人体现的是对真情与真理、文明与文化的执著追求,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情感】——
  1、诗人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甘愿一人去承当那化不开的离愁。这种情感也是人性中的一种美德。课外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看其中是否也有这种情感?
  2、康桥在诗人心中有一种自然的美,也有一种文化的美、一种历史的美。所有这些,与作者个人情感的关系如何?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
【形式】——
1、谈谈徐志摩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忧忧伤伤地低吟,清清淡淡地描述。婉约清丽,情意深沉。这种风格,在同时代创作中是极少见的。有人说,其境界,可以用“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来概括,能把诗的传统智慧自然地融入新诗的艺术创作之中,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其他】——
1、徐志摩与“新月派”。
2、课外阅读《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备课补充】——
作品简介。
《志摩的诗》,1925年出版。大部分内容关于爱情和人生的幻想。时而流露出感伤、凄婉和神秘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比较健康、格调明朗、表现形式活泼的诗。《沙扬娜拉》收入此集。
《翡冷翠的一夜》,为1925-1928年期间的作品。诗中某些面对现实的开朗色调已经消褪,而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则大为发展。
《猛虎集》,为1928年以后的创作。作品中不少内容污蔑革命、辱骂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美化黑暗现实,歌颂空虚和死亡。《再别康桥》收入此集。
2、纵观徐志摩的诗,前期作品大力宣扬纯艺术美、形式美,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在当时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后期,由于政治思想日趋反动,技巧的讲究也就愈陷入形式主义,成为对浓艳晦涩的刻意追求,艺术上的长处也逐渐消失。
3、情感与婚姻。
1914年,徐志摩18岁,按父亲意愿与家乡名媛张幼仪结婚。
1921年,徐志摩21岁,在英国爱上林徽因。
1925年,徐志摩25岁,在北京爱上有夫之妇陆小曼。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在上海结婚。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月刊》)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