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师说》复习学案
   [标签: ]

《师说》复习学案

一、要点回放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文学常识

韩愈,字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                                    

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注: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言之有物[注: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三、难字注音

句读     或不焉       官盛择近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注: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五、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六、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一词多义

1、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之不解

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无:

圣人无常师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4.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5.之

人非生而知之[注: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八、文言虚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吾未见其明也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0.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3.其皆出于此乎?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圣人之所以为圣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九、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十、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十一、背诵

1、请默写概括“师”的职责的句子

2、请默写表明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的句子   

3、请默写文中古今之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及其不同结果的句子      

 

4、请默写作者向“师道尊严[注: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的传统挑战,表明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的句子 

    

十二、课外拓展

(一)(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 砚 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w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 [2]  下一页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z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注: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注: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注: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注: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