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师说》译文及练习
   [标签: ]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注: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名家点评】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注: 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注: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艺概?文概》)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楷)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注: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注: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 其  
(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 不拘于时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注: 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⑤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⑥,幸大雪逾岭被南越⑦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注释]①辱书云:承蒙来信说。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吾子:您。④蛮夷间: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⑤庸蜀:这里泛指四川。庸: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⑥二年冬:指元和二年冬季。⑦南越: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仆道不笃               笃:深厚
b.人益不事师              师:老师
c.因抗颜而为师             师:老师
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后学:学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6.对文中“蜀犬吠日[注: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
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自比,自己不敢以越雪自况。
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译文: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                                   
(3)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师 说
1.b(一般人) 2.c(表反问,译为“吗”/表比较,译为“比”) 3.略
4.b 5.b 6.c 7.⑴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⑵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注: 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地污蔑诽谤。⑶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