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解读
   [标签: ]

作者:文/金耀民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10月a卷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试题命制的背景:钱学森之问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谏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7年8月3日,钱学森又一次当面向温家宝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2007年12月10日,“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在京举行。钱学森的助手涂元季说,钱老“整天思考的”、“念念不忘[注: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
    2009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一个中小学教师座谈会上,曾两问我国教育水平:“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为什么成效不明显?” (见2009.10.12《华商报》)其实前一个问题,近年来温总理就不断提起。因为他多次看望钱学森,钱老总是这么问他,他也困惑不已,于是“礼失而求诸野”了。有人把钱老提出的问题,谓之“钱学森之问”。
    200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此篇谈话,是钱老身边工作人员在301医院病榻前整理的。此次谈话以后,钱老病势渐渐加重,再也不能作系统谈话。因而,这一系统谈话,可以看成是钱老给后人留下的“临终遗言”。
    九十多岁的钱老在“遗言”中,最忧虑的是什么呢?
    钱老说,“我今年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哪一点呢?即,钱老通篇谈话所贯穿始终、所一再强调的,“中国缺乏科技创新人才”这样一个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思考人才成长、人才培养的问题,一时成为社会的热点。2010年的高考命题,无疑可以看成是引导莘莘学子对人才成长、人才培养问题的深层思考。
    二、热带观赏鱼、狼、皮革马利翁: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为给材料作文,延续了去年的出题思路,也是一个组合材料的命题形式。作文材料中的三个现象,可以看成是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
    “热带观赏鱼”的材料,可以看成是关于人才成长的环境的隐喻。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在这则材料里,需要注意以下信息:其一,这种鱼具有长到一尺长的内在潜力。这从置换生存环境而引发的变化可以看出来。其二,“不管养多长时间”,说明养鱼人已经尽力,比如按时喂食、经常换水等等。其三,“两个月就……”,说明引起这种鱼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个隐喻,暗示在人才成长中,外界环境,有时起着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鲁迅1924年在北师大附中的一篇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中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鲁迅杂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p23)可见,只有适于天才生长的泥土,才能培养出钱学森,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反观现实,泥土往往变成了尘土,天才都变成了绿豆芽。
    “狼”的隐喻,说明一个人的成才,只有合适的环境还不够,成才的主体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它要“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正如放到大池水中的热带观赏鱼,必须具有能长成大鱼的潜质。狼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生存,恰恰在于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狼能够生存而不是灭亡的原因在于自身。
    这个隐喻引申到人才成长上,用意尤其显豁。个人的成才,从主体上说,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要勇于拼搏,不断体验,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有努力创新的愿望,这是成才的内因。
    “皮革马利翁”隐喻。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相传,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处,但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所神往的美女像。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遂将少女变成了活人,让这对幸福的人终成眷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这一神话故事中受到启示,精心设计了这么一个心理学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也叫“丑小鸭实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三个隐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题目材料中罗列的三个事实,就共同点来说,谈的是人才成长和环境的关系。“热带观赏鱼”故事说的是环境对主体的约束,“狼”故事说的是主体对环境的突破,“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环境对主体的正向影响。分别从成才的环境、成才的主体素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途径三个维度探讨培养人才的规律。很明显试图分别从“成才需要自由空间”“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成才需要爱、信任和激励”三个角度来解析成才之路。而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则是意在引导考生要通过所给的三件实事概括出个中所隐含的关于“人才成长”的规律,使隐喻的指向性更加显豁。
    三、近三年高考作文材料类型及要求的变化
    近三年来,全国卷ⅱ及新课标卷作文题均为材料作文。细观近三年的作文题,可以看出其中试题类型和要求的细微变化。
    2008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以“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作为命题材料。“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20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
    命题人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的议论性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性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很隐晦,就像一个影片的片断。题干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而且是一个复合材料作文,也可以叫做组合材料作文。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三则材料构成:色盲的发现; 方便面的发明; 干洗剂的发明。题干要求明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作文,还是一个材料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给出三则材料,分别是“热带观赏鱼”现象,“狼”的生存之道,“皮革马利翁”效应。启发学生,就以上隐喻谈“人才成长”、人才培养问题。题干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从三年的材料类型上看,近三年均采用了给材料作文,不同点在于,2008年为单一材料,2009年、2010年为组合材料。
    2008年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就给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200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就命题形式而言,延续了2008年的特点,即继续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不同之处在于,2009年有三则材料,讲述三个不同的故事。表面看,材料所蕴含的主旨比去年显豁,似乎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考生不容易写偏题跑题,得分也不会偏低。但实际上,2009年的作文在审题上,难度加大了。原因有三:一是三个相似的材料,本身是一种干扰;二是材料叙述文字太长,可能误导学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三是色盲、方便面、干洗剂本身并不相干,学生可能把握思路不易,从而无法正确理解三个材料的共同点,无法确定最佳立意。
    另外,2009年的三则材料相互叠加,也增大了审题难度。材料的阅读量加大了,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和求同存异[注: 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的能力。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材料的内容,剔除材料中的干扰信息。发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三则材料相互映衬,互补互释。
    2010年延续了组合材料的类型。在高考作文中依然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需要考生能够透过貌似芜杂的材料,通过冷静分析,选准角度,准确立意。减少了套作的机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到作文题目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的理性认识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
   
    全文请见《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0月a卷第14页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