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标签: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目标定向: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2.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提供资源

  1.简介背景: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市海淀区,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年,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自学生疑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三、学习释疑

1.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注: 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2.师生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四、反思学习

  这是两幅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注: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二课时

  一、入境生趣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点难拨疑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反思学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注: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2)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3)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引导实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