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故乡》教学设计21
   [标签: ]

《故乡》教案

东至县杨桥中学   章恒森

教学设想:

本文是九上小说单元的扛鼎之作,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是教学的出发点。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学生对作品、对人物的评价能力须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而非一篇文章就能完成,所以把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难点。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继续学习扣住人物描写来评点人物形象;

3、品味多面故乡,理解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和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抓住“变”字,探究对比手法下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预习题设置如下:

①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

②圈画批注人物形象;

③搜集鲁迅作品中有关描写的片段。

2、教师:①梳理学生预习中的问题;②cai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1、主问题教学法;2、圈画批注法;3、对话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研讨赏析(评人物、品“变化”)--拓展延伸—结束新课

      一、入新课:

今天有幸和大家相处一堂课,带来几位老朋友和大家聚聚,请大家猜猜他们是谁: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人……和别人打架打输了,却在背后自我解嘲[注: 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儿子打老子”的那个极善用精神胜利法的人……

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是鲁迅先生用来解剖社会,揭示国民麻木、自私、冷漠的劣根性的标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乡”,一起去看一看另一群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二、理情节

1、教师:请同学们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填空,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在一个深冬在日子里,“我”     阔别     的故乡。    故乡的日子里,我见到了昔日的朋友    和隔壁曾经是“       ”的     。面对他们的生活状况,“我”痛苦而又失望。最后,在苦闷与惆怅中“我”   了故乡。”

2、在“我”的脑海里有几个故乡?

学生讨论后明确: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情节梳理(根据学生的回答做调整)

(过渡语设计:)“我”是谁?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 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请告诉我,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三、评人物:

1、教师展示要求。

少年闰土是一个      的形象。

中年闰土是一个      的形象。

少年闰土生活在      的环境中。

中年闰土生活在      的环境中。

2、学生走进文本。

(过渡语设计:)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两个闰土,我们会用哪个字?对,“变”闰土什么变了?

四、品变化:

1、(朗读第p57第三自然段—p62第一段)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请找出少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和中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各有几个,表达的意思相同吗?

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注: 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 

(过渡语设计:)同学们,学会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得到了更多的艺术享受。闰土从一个小英雄的形象变成一个“苦人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五、说理解:

学生走进文本分析归纳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六、新课结束:

我们一起走进了闰土生活的世界,从一个农民的二十年解剖了八十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抓住一个“变”字,从杨二嫂的二十年来作一次探究呢?

七、作业布置:

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