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4
   [标签: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了解“铭”、“说”的特点。
3.学习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比较阅读法。
3.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注: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安贫乐道[注: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注: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注: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陋室铭》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ing)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4.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注: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之势。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注: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注: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注: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6.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注: 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9.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注: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10.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注: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注: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珍品。
11.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注: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 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13.作业: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爱莲说》
1.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
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莲花,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2.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注: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的作用。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3.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4.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注: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不随俗浮沉[注: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注: 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注: 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6.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7.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注: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9.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10.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1.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①借花喻人: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注: 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②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注: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骈句,还可以包括排比句,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骈句以外,统称散句。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13.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注: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这篇课文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
14.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生讨论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荷”态万千入诗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这是初夏的荷态。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体悟,借荷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出自杨万里之手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盛夏荷的风貌: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宋代范成大这首《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红白相间的荷花。诗人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神形毕现。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这首诗描述的是秋风秋雨中的荷。诗人借荷自喻,抒发了美人迟暮[注: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的感叹之情。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中主李璟《山花子》中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荷的末路,对珍贵芬芳生命消逝摧伤的哀感尽在不言之中。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空阴云终日不散,飞霜晚来,残枯的荷叶承雨,声声落在人的心坎上,从此热闹隐去,寂寞重重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