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桃花源记》(4课时)
   [标签: ]

 本单元五篇文言文,三首诗歌,教学时要做到:⑴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 ⑵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注: 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21.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目标定向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基础字词;

2、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扩大文言词汇掌握;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注: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的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归类;

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源,入境生趣:

1、写作背景:《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介绍所知,教师补充)

    的确,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到晋朝统一中原,仍眼战火不断。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注: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注: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注: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积累所学陶渊明的诗)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了解学情,自学生疑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字词。

  学生自译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

三、熟识文本,学习释疑:

1、听朗读,把握正确节奏,矫正读音;

缤纷bīn fēn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拜诣yì    老骥jì

2、集体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不足之处);

3、同学分组解释文意,释疑解难;

四、梳理文意,点难拨疑;

⑴捕鱼为业:作为;⑵缘溪行:沿着;划行;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

⑹欲穷其林:走完;这;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⑻才通人:仅仅;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开阔明朗;⑽土地平旷:开阔;⑾桑竹之属:类;⑿具答之:详细

⒀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同乡;与世隔绝的地方;⒁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⒂延至其家:请;⒃此中人语云:告诉;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

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

(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24)寻病终:随即、不久;

五、体验反思,归纳梳理;

(一)再读课文,反思学习,加深理解,把握内容;

(二)归纳字词,提高能力: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⑴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⑵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

⑶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⑷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⑸无论:古(更不要说)        今(表条件的关联词)

⑹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⑺开朗:古(开阔明朗)        今(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乃悟前狼假寐(才);

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4、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注: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注: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六、课后作业,拓展迁移:

1、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三个词语概括。 

 

第二课时

目标定向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二、自学生疑,学习释疑:(预设两个问题,其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点难拨疑:(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注: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迁移创新: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时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注: 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反思教学: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注: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3、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外同步练习作业。

 

第三课时

一、提供资料: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yì(   )太守 
bīn(   )纷   垂tiáo(       叹wǎn(         刘子jì(   
语(   )云   便要(   )还家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
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缘:  古义(                  )今义(                   
延:  古义(                  )今义(                   
津: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向:寻向所志(        )耽耽相向(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7、默读课文,探索未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二、完成练习,自学生疑;

三、学生交流,弄清疑难;
四、教师讲解,点难拨疑;

五、迁移延伸
(1)(         ) 成语故事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的序文,是一个(      ) 的故事。
(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注: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        的修辞。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举例。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六、反思学习。

第四课时

一、中考联接,提供资源: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苏州中考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注: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二、完成练习,自学生疑;

三、学生交流,弄清疑难;
四、教师讲解,点难拨疑;

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注: 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五、迁移创新:

   1、课外阅读: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2、创新写作:

    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

 

附:课外阅读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3,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有鸡有狗,还能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又译: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一个很大的人民居住的群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过来住,难够容留他吗?”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亨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果真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确实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谢了他答应了。又告诫说:“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与老人一起出来。

    教后反思: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所以,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图画美、意境美。一步一个脚印[注: 比喻做事踏实。]的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