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短文两篇》(3课时)
   [标签: ]

22.短文两篇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注: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3.比较阅读法。可将两篇短文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一、入境生趣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提供资料

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注: 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自学生疑,弄清疑难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积累字词:

(1)辨音识字:

(2)辨析字形:

(3)一词多义: 

(4)积累重点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3.教师范读,其他同学听读,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研读课文,点难拨疑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注: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山水 比兴 引陋室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选三位同学找出相关文句,并依次作解释。

学生(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教师板书:对偶 拟人 描环境

学生(2)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注: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注: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师板书:对偶 衬托 夸朋友

学生(3)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话生活

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注: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生活的鄙弃、厌恶。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选一位同学读相关文句,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板书:类比 隐含 立志向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注: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教师板书:引经据典 表态度

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探究思考,反思教学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注: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

    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注: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

 六、迁移拓展,布置作业

1.预习《爱莲说》。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阅读《爱莲说》。疏通文意后由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入境生趣,提供资料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多媒体显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注: 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二、朗读课文,自学生疑,学习释疑。

1.学生读课文,粗知文意。

  找出不理解文言字词。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三、赏析本文,点播疑难

1.先对本文进行美点大追踪,要求学生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说出这篇课文美在何处。

2.教师分类归纳,明确:这篇文章美在语言,美在形象,美在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品味赏析本文的艺术美。

(1)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教师提问: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明确:简洁、生动、形象,有韵味。

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②学生齐读课文,集中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多媒体显示莲的形象。有莲池,有莲的特写;有月下之莲,日中之莲;有盛开之莲,有含苞待放[注: 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之莲。学生观赏画面。

②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莲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像进行描述。

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

④学生带着情感背读课文。

(3)涵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写花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②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

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③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四、比较阅读,反思教学

   通过比较《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总结全文。

1.学生齐背两篇课文。

2.请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生讨论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此外,《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五、课堂练习,迁移创新

  投影显示: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

六、布置作业,引导实践

1.默写两篇文章。

2.课外阅读《六一居士》。

   附资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六一居士初滁山

(2)则又号六一居士

(3)常酒一壶

(4)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5)六一何谓

2.醉翁指的是            

3.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

1.(1)贬官。(2)变换。(3)摆。(4)告老辞官退居。(5)叫什么。

2.欧阳修

3.这是五个一罢了,怎么为“六一”呢?

4.这段话介绍了欧阳修被贬后住在滁山,自号醉翁,及“六一居士”这个号的来历。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提供写作活动设计资料

1.通过对自己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你的心志和情趣。

2.试用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骈散结合的笔调,写一个赞美“秋菊”或“冬梅”的片断。

3.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

4.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草,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二、搜集古代名士的雅号或书斋名,并探明其隐含义,组织一次以“古人的雅趣”为话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贾平凹的《落叶》,并对文章写法作简单分析。

落 叶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注: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峋的骨。而且也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天,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刻尽欢乐;如此而已[注: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要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且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生长,揭示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理想的实现而不断追求,不断拼搏。另外,本文也用了拟人、形象的比喻等修辞。 

四、重温经典

1.荐读菊花诗。

(1)陶渊明爱菊诗

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其他一些爱菊诗

菊 花

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提示: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豁达而无拘束;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至死犹香的孤傲;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气势;郑谷“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是一种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尚气节。同一菊花,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情思。

2.荐读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提示: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注: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到尽情。历代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五、时文超市

牡丹的拒绝

洛阳第九届牡丹会。这一年的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冷风嗖嗖。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王城公园里,枝繁叶茂的满园春色[注: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却仅有零零落落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花苞,个个形同仙子,都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气,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惊愕伴随着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和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晕里的辉煌与灿烂——花开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注: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惊天动地[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注: 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开得倾国倾城[注: 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花开花落二十年,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

其实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的象征而顶礼膜拜[注: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洒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了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逝,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注: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牡丹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窥探了牡丹的个性。

天南地北[注: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注: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到,富贵与高贵只有一字之差。花儿也是有灵性的。同人一样,花儿也有品味的高低。品位即美之魂——洛阳不虚此行。

提示:读罢此文,你或许会受到某种震撼,牡丹,是如此高贵,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与周敦颐所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相比,你认可哪一种说法呢?其实,认定哪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牡丹已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情思。

六、活动课成果展示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花·鸟·古典诗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选择一些材料辑录如下:

1.赏花·读诗·情趣浓

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诗人林逋《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春色满园[注: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注: 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苏轼有诗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注: 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轻浮的人。]都尽。”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注: 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的佳句。

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

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意双关,耐人寻味。

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宋·陈与义诗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摘自《语文报》高中版310期)

2.鸟儿与古典诗词

教师在同学收集的基础上,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①凤凰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涉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集天下众美于一身,集人间美德于一体;又是一种祥瑞之鸟,它们只有在盛世才出现,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定。

②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注: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因杜鹃口角鲜红,人们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表示极度哀伤凄凉。

③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在古典诗词中,雁是思乡怀亲的象征。

④乌鸦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在古代中国的北方,传说日中有三足鸟,于是乌鸦被看作是神圣的太阳鸟,成为太阳的象征。在大多语境中,人们通过乌鸦渲染出秋日的萧瑟、肃杀的景象,凄凉的气氛。

⑤黄鹂(黄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鹂又叫黄莺,通体鲜黄,穿插黑的线条,眼红嘴尖,尤其善于鸣叫,歌喉圆润,啼声宛转,多通过它来写春天之美。

⑥燕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无可奈何花落去[注: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似曾相识[注: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燕归来。”(晏殊《浣溪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写燕子,寄寓对春天的热爱。燕子是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通过它,示今昔沧桑变化。

3.“荷”态万千入诗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杨万里的《小池》,这是初夏的荷态。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体悟,借荷传递出了初夏的气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样出自杨万里之手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盛夏荷的风貌: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朵朵荷花映着旭日,更是红得娇艳。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宋代范成大这首《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写的是秋风初起时节,红白相间的荷花。诗人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神形毕现。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这首诗描述的是秋风秋雨中的荷。诗人借荷自喻,抒发了美人迟暮[注: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的感叹之情。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中主李璟《山花子》中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荷的末路,对珍贵芬芳生命消逝摧伤的哀感尽在不言之中。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空阴云终日不散,飞霜晚来,残枯的荷叶承雨,声声落在人的心坎上,从此热闹隐去,寂寞重重

 教后反思: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两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男女同学轮流朗读,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