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杜甫诗三首》(3课时)
   [标签: ]

25.杜甫诗三首

目标定向: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注: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注: 从来没有过的。]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自学生疑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2、诵读诗歌,辨音识字

1.给加粗字注音。

(1)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 簪(zān )

3.解释下面加粗词语。

(1)造化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云  曾:通“层”

三、学习释疑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四、点难拨疑

《望岳》

1.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注: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注: 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注: 比喻家信的珍贵。]。”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注: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历久而不衰。

五、反思学习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引导实践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      近望           望       翘首望景         忧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           

                                          春望                                     

            

                                                                                               所盼:      

             盼                            低头思亲

                                                                                              所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入境生趣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自学生疑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注: 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注: 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自读课文,辨音识字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注: 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三、朗读诗歌,学习释疑。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四、点疑拨难,深入诗歌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五、反思学习,倾注感情再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六、拓展创新

1、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2、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3、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附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提供资源

(一)按原文填空:

1. 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运用拟人手法,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注: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形成鲜明对比。 
6. 《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这是一首叙事诗,也具备记叙的六要素。请从诗中一一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从“吏呼一何怒”中,能看到差吏怎样的一副嘴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的结尾写“独与老翁别”。请你用100左右的文字,把分别的场景描叙出来,并说说诗人当时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国破山河在(        )             ② 浑欲不胜簪(        ) 
    ③ 吏呼一何怒(        )             ④ 死者长已矣(        ) 
    ⑤ 请从吏夜归(        )             ⑥ 急应河阳役(        ) 
二、自学生疑

三、点疑拨难 
(一)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 
  1. 时间:“暮”;地点:“石壕村”;主要人物:“老妇”; 事情的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听妇前致词”;结果:“独与老翁别”。  
  2. 分3 层:……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a. 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应征作战,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b. 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c. 写老妇自请应役。  
  3. 感受到差吏一副残暴凶横的嘴脸。  
  4. (文字略)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5. ① 国都     ② 简直    ③ 多么     ④ 完结     ⑤ 跟从     ⑥ 应征  
五、反思学习。

六、拓展创新。

课外文段阅读: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后反思:

    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本课的教学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相互交流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