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夏感》教学设计10
   [标签: ]

13.《夏  感》

【教学目标】

1.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语言特点

2.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先听一段音乐,让学生说出歌名《宁夏》。

2、老师问:“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生答。

   师:“歌曲说的是什么季节啊?”“那你们喜欢夏天吗?夏天是不是宁静的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好的。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梁衡的《夏感》,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夏天的气息。”

二、整体感知

1、边听朗读(教师读),边给不懂的字词注音并标出自然段。

2、正字正音。

黛色、 秀气、 贮满、 终极、 匍匐、 融融、 澹澹、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注: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闲情逸致

3、走进作者。(略讲)

4、听完之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对夏季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1)、生:(为什么选这一句)是总起句(第一自然段)

夏天的总体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师:作者又是通过哪几方面的叙述来说明他对夏天的印象?(老师提示)分三方面来看的话,是哪三方面?

(夏之景色  夏之色彩  夏之人)

板书:1    总写      紧张、热烈、急促

                  (2)景物

      2-4分写    (3) 色彩

                  (4) 人

      5、  总写      抒情

 

三、研读课文

4、老师带头读第一段,然后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2-5自然段。

5、具体分析25自然段及其精彩的语句

第二自然段:景物―――角度―――修辞手法

夏天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第三自然段:夏天的色彩:金黄色。  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注: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生命交替,这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拟人句: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对比手法: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第四自然段:夏天的旋律:紧张(农民劳作的场面)割麦子、打麦、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五自然段:表达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1、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2、古代文人对夏天描写的诗句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不矛盾。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四、小结:

全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中心思想: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仿写堂上练习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六、作业

练习册的基础题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