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骨悚然[注: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不寒而栗[注: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注: 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


(然后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教师同步插入下述解说词,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解说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多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他们对人类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注: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本文及普利策新闻奖: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
① 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注: 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③文中哪些描写属于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
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注: 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注: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注: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是名副其实[注: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③侧面描写有: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注: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四、  感悟提升:
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然后教师明确: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却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注: 坏名声人人都知道。]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这说明“文无定法”,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了每种文体的基本写法后,也要学会创新。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这种不同,请品味下列精彩语言:
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注: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注: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之三:“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5、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方面的不同。(主要由学生回答,自由发言,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五、结语: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现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所幸的是,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视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回放课始图片及视频。)


附:下列两则消息,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进行恰当的运用。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1月25日,工作人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前为即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准备。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纪念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注: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错误历史
2005年01月27日 20:17 文汇报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注: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注: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注: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注: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本报东京1月26日电 文/本报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王宝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