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2
   [标签: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自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自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关键语句。

自学过程

一、知识呈现

1、写作背景

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四十多个集中营的总称,距波兰首

华沙一百多公里,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下令建造。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第一集中营(主营)占地不足6公顷。1940年6月14日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第一集中营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他们分别来自欧洲各国、美国以及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其中有政治犯战俘以及犹太和吉卜赛平民。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战俘被陆续收了进来。纳粹德国党卫军头目希姆莱视察奥斯威辛后制订了扩展集中营蓝图。同年10月增设2号集中营,官方称呼是比克瑙,它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不久又增设了3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和汽油的大型企业,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负责挖煤和生产水泥。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中心”,有“死亡工厂”之称。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试验室。他们挑选了许多被关押者进行医学试验,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纳粹分子对被关押者进行筛选后,将身体强壮的青年人派去做苦役,将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母亲杀害。为此,集中营内设有大规模杀人的四个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在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6 000具尸体。纳粹分子在这个集中营内用各种行刑方法杀害了约400万人,大部分为犹太人。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死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拿到德国出售。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他们设立的各集中营里先后囚禁过1 800万人,其中1 100多万人死于集中营内,仅在波兰境内设立的集中营里就死了670万人,其中包括80多万苏军战俘。集中营内的波兰吉卜赛人几乎全部被杀害,波兰犹太居民半数死在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有7 000名幸存者,其中包括130名儿童;集中营内未及运走的头发还有7 000多公斤。

1947年7月,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揭露纳粹战争罪行的博物馆,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用以警示世人“要和平,不要战争”。每年有数十万人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被纳粹迫害致死的人。

但十三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似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发生。然而迈克尔·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2、字词积累:

毛骨悚然[注: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  和煦(   )   废墟(   )  不寒而栗[注: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踉跄(         ) 祈祷(    )    呆滞(    )

二、 整体感知

1、人们依次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哪些地方? 

 

                                                                        

 

                                                                           

 

                                                                           

2、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 [2] 下一页

三、问题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1)“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2 、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注: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3、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交流展示

 

 

五、作业布置

  .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六、拓展阅读

《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据新华社电 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注: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错误历史》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注: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注: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注: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注: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

 

 (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