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荷塘月色》学案2
   [标签: ]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

  (1)本体 (2)喻体  (3)原句  (4)相似点

  (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

  (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

  (1)树色:(2)一团烟雾   (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

  (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注: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注: 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注: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

  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五、课文结构

  (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

段落

虚实

内容

空间

时间

4—6

观赏荷塘、月色

北京

眼前(现实)

7—10

回忆采莲,爱情

江南

旧俗(历史)

  (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

  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注: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  容

  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滴水不语。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注: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注: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注: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学会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众议[注: 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注: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注: 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注: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这种大气磅礴[注: 形容气势浩大。]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注: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借助这两个角度

[1] [2] 下一页

,作者笔下流动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怀,有勃勃的生机,有双赢的勇气。能将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简直具备哲人的气质了。(指导老师:杜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