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2
   [标签: ]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三春中学初三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课前预热:同学们,让我们用“闲”字组词,比一比,看谁反敏捷?你 看到“闲”,想到了什么?并请同学交流。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4、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一、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引出苏轼及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内容“读    品    悟”(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f、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叙事  女写景   合抒情议论)

 

四、疏通文意。(6人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大组同学梳理叙事部分。

 

2、第二大组写景抒情部分。

 

(媒体出示)温馨提示: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3、学生翻译后同学、教师分别评价。

 

(分别从叙事 写景 抒情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4、又读课文一遍。(读得明白还不行,还得顺畅)

 

五讲解文章:

 

讲第一层次(媒体出示)“元丰、、、、、、、、中庭”

 

  要求:请根据第一层次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你 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这一段话是在叙述_____________ 事。如:寻友、赏月、、、、、、、

 

(媒体出示)张怀民与苏轼的资料。  

 

全班再读一遍课文。

 

讲第二层次:

 

自由读第二层次,你发现了些什么景物?读后交流。

 

问:为什么作者眼中只写“竹、柏”之景呢?

 

探讨解决

 

讲第三层次:(媒体出示)读出深意:何夜______何夜______但少______耳。教师读后生又读。

 

合作探究:文中“闲人”该怎样理解?

 

(媒体出示)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资料。明确“闲人”的意思:a:被闲置的人b:闲情逸致[注: 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的人

 

   六.拓展延伸。

 

      面对逆境我们该怎样对待?(音乐声中,学生自由交流)

 

    

 

  七、(媒体出示)让经典常驻心间。(用提示来背诵课文)

 

   叙事:月色入户______    亦未寝______

 

   写景:积水______       盖______

 

   抒情议论:何______      何_____

 

八、(媒体出示)结束本课。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n

[1] [2] [3] 下一页

bsp;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中考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汇编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第二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注: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注: 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注: 指秋季景物。]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注: 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