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梁思成的故事》导学案
   [标签: ]

《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案

李辉

三春中学  初二而语文组集体备课  执笔人:赵修玉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     巍峨(wēi’é)     黯淡(àn)    耸立(sǒng)   锈蚀(shí)     逻辑(luójī)     轩昂(xuān)  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的心情”提及?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注: 指人所做的事。],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梁思成的故事》课练

三春中学初二语文组

夯实基础: 看我的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勘察(  )黯淡(  )古刹(  )轩昂(  )

二、给“塞”注上三个不同的读音,并给每个读音的字组词。

①      (       )    ②        (       )   ③        (     )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             ,

           ,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                    ,当他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                    ,                    。

四、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届歌曲征集活动。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5届,每届评出10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候选歌曲。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1                                                                          

○2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nbsp;          

○3                                                                             

阅读平台:动动脑

    (一)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注: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二)、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注: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格尔哈仑的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经而好饶舌,热烈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塑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注: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是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那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注: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着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凝视着我,温和的眼光充满着激励,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如果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请写出第二部分的起讫句,并用一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起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sp;                           

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推测一下罗丹可能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其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    b、感悟、崇敬     c、豁达、宽容    d、同情、安慰

5、初步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字数80个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综合拓展:我能行

1、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孜孜不倦[注: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遐迩闻名[注: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不功自破移风易俗[注: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因地置宜

趋炎负势 一窍不通[注: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无边无垠 气质孺雅丰功伟绩[注: 丰:大。伟大的功绩。] 心旷神怡

错别字

 

 

 

 

改正

 

 

 

 

2、下表是部分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统计,根据表内提供的资料,按要求回答。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中  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  本

1,850,000

672,000

苏  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  国

3,500,000

1,600,000

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大利

77,500

153,000

(l)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①                                                                

  ②                                                                  

(2)看了上表,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的一句话。

                                                                       

3、仿照画横线语句的样式,在后面写一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分句。(字数可不相同)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境;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感谢                     ,因为他                                。

4、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梁思成的故事 参考答案  

基础助学 一、二、三(略)四、①介词不当,“在”改为“从”,或删去“在”②搭配不当,“进入”改为“作为”③词序不当,“广泛”移到“传唱”前,或删去“广泛” 阅读平台(一)1、对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建筑专业常识,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2、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可  3、在这里,梁思成把建筑看成有生命的,甚至是梁思成生命的一部分,是诗的语言,不是一般的叙述和描写了。4、房子是实用的,是遮风挡雨的居所,而建筑是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二)

1、有一晚      用手搀着我的肩头(“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也对)    记叙作者拜访罗丹、目睹罗丹忘我工作的过程。2、①传递出罗丹在雕刻作品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变化:为成功而兴奋,为还未达到理想境界而苦恼②传神地写出罗丹在初步完成雕塑作品后,对心爱的女正身像倾注了深情,备受爱护。3、略   4、b  5、热忱、专心、忘掉一切  综合拓展  1、“功”改为“攻”、“置”改为“制”、“负”改为“附”、“孺”改为“儒” 2、(1)示例: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是全世界最多的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民死亡人数均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计算。③战争给交战国双方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④在战争中,大多数被侵略国家平民死亡人数多于军人死亡人数。⑤侵略国军人死亡人数多于平民死亡人数。(2)①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②让和平永驻人间。③让战争远离人类。④以史为鉴,珍惜和平。⑤让世界充满爱。  3、示例: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4、略

参考答案:互动1、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注: 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常生活在一起,关系密切。],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注: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注: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互动4、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互动5、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互动6、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无能为力[注: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互动7、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