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免费教学设计)
   [标签: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注: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注: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注: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注: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注: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五.作业:背诵全词。
 

沈激光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