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醉翁亭记》学案5
   [标签: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体会虚词“也、而”的作用,理解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理解“与民同乐[注: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2,难点:明确“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理解“醉”与“乐”蕴涵的思想感情。

 

【相关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注: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散文特别著名。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现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反对派,他有很多政见要说,但是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达。本文与他的《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中学语文在线() 

3,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正音正字】

 

滁chú 壑hè 琊yá 辄zhé 暝míng 伛偻yǔlǚ  蔌sù 觥gōng 颓tuí 翳yì

 

【词语积累】

 

  1,理解词义: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2,掌握成语:峰回路转[注: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注: 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苍颜白发[注: 颜:容颜。面容苍老,满头白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

 

【初学课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2,一问一答,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①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乐。 )

 

②文中写出了谁“乐”?      (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

 

③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④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之乐的?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

 ()

⑤滁州百姓之乐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太守之乐?

 

(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注: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

 

   ⑥本文的主线是什么?

 

(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⑦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写山间朝暮:从早到晚。  写山间四时:从春到冬。  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

 

【结构层次】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可分为2个层次。

 

    第1层:介绍醉翁亭的位置。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层:介绍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突出一个“醉”字,点出一个“乐”字。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进而引出下文。

 

    第二段,介绍山间朝暮和四时的妙景。本段描写山间四时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三段,太守与宾客宴游同乐,可分为3个层次

 

    第1层:写滁人游山之乐。

 

    第2层: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

 

    第3层:写太守宴醉之乐。

 

    上段写观赏四时不同之景“乐亦无穷”,是太守之乐的一个原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与民同乐正是太守政绩的

[1] [2] [3] [4] 下一页

体现,也反衬出他被贬得不公。

 

    第四段,写夕阳西下,滁人、宾客、太守尽兴而归。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即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的写照。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注: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点: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蔚然:草木

 

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转:盘旋弯转。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命名。  辄:就。  自号:给自己起别号。 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

 

原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要点: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近似“要说那……”“像那……”。  林霏:树林

 

里的雾气。  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昏暗不

 

明。  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风高霜洁,秋高气爽[注: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霜色洁白。

 

原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注: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注: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注: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要点:至于,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

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  山肴:野味。肴:荤菜。  野蔌:野菜。  杂然:错杂。陈:摆放。  酣:尽兴地喝酒。  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觥:犀牛角做的酒杯。  筹:酒筹,行令或游戏时的签子。  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原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要点: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上下:树上树下。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乐”是动词,后“乐”是名词。  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讲解)

 

《醉翁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带的朝暮之景、四时之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反映他被贬后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记》景物美、情趣也美,因此使这篇散文具有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

 

  一、精美的构图

 

  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上的一座小山。醉翁亭,只是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这座平凡的小山和简朴的小亭,经过大手笔欧阳修的渲染描摹,竟变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横生[注: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牵动了多少人的游兴。作者这种绝妙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构图的精美上。作者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动静搭配三方面,把琅琊山与醉翁亭变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画,有色彩的散文诗。

 

  在空间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写山、写水、写亭,而是把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四时之美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

 

  在动静搭配上,无论景与景、人与景、人与人,以动辅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相辅相成[注: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静穆的,而两峰之间泻出了潺潺的酿泉;阴翳的林木是幽寂的,有禽鸟“鸣声上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静的,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至于描写人物,则是动中有静,在往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不绝的游人中,在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的众宾之间,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种动静相生相成之法,使画面既充满生机又不显得杂乱,再次显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妙。

 

  二、精巧的结构()

 

第一,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恬然自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四段,无不寓“乐”。第1段写醉翁亭命名的原由,解释“醉翁”的含义,点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第2段写山间朝暮与四季美景,以示“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其中暗寓太守“与民同乐”。第4段写禽鸟之乐,正面点出太守乐在其中[注: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是乐万物之所乐。纵观全篇结构,以“乐”字为中心,从山水、禽鸟、游人、宾客、太守五个方面写乐,最后点出醉翁之乐。这样显示“乐”之广、趣之高,充分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的旷达和大度。同时,“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第二,用移步换形、层层缩小之法来写景色和人物。  本文写醉翁亭,不是直接写出,而是敷设四层铺垫:①环滁皆山也;②西南诸峰;③蔚然而深秀的琅琊;④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才点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使读者对醉翁亭及其在整个滁州的地理位置,留下了清晰而准确的印象。这种层层缩小法,也表现在全篇的结构上。作者先大范围、广角度地写山水之乐,接着再长镜头地写歌于途、休于树的游人之乐,然后把焦距定在一个宴席的场面上写众宾之乐,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写苍颜白发的太守颓然乎其间。这样环环紧扣,不但使结构严密,而且如众星捧月[注: 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地把主要人物和情感集中而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第三,讲究前后照应,注意埋下伏笔。  第1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高;第3段描写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前后形成照应。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归”照应。又如:开头只云醉翁,只说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反复用太守作为称代,直到最后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注: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样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三、精当的语言

 

  首先,作者词句形象、准确。开头的“环滁皆山也”五字,据朱熹说此句在草稿上多至数十字,介绍滁州四面有山的情况,后来才改为上述的五字。用五个字来概括滁州一带的地理形势,确实是既精练又准确。另外,从文中一些动词的选用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水落石出[注: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等句,动词都显得异常简洁和形象。峰和路都是静物,但作者用“回、转”使它们活动起来,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径的曲折蜿蜒之状;“翼”本是名词,作者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注: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本文虚词的运用很有独创性。如本文用了21个“也”字作句尾,不但没有平板累赘之感,反倒显得很活泼,韵味浓郁,增加了文章的抒情韵味;同时每个“也”字就是一层意思,这样使层次显得极为分明。本文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它吸收了我国骈体文学的对称美,骈散相间,多为散句,间有骈句,避免了这种文体板重凝滞之弊,显得婉转流畅又铿锵悦耳。在句法上交错地采用对句,有的单句成对,如“云归而岩穴暝”对“日出而林霏开”;有的双句成对,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对“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有的三句成对,如“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对“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这种对称的句式之间,又间或杂以散句单行,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忽起忽落,把我国文字的形式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解释第一段 “也”的作用。

 

( 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也”表判断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也”表判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判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也”表解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也”表解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也”表解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也”表肯定,语气坚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也”表肯定,语气平稳 )

 

2,下列句中的“而”各有什么作用?   

 

( 泉香而酒洌  ——“而”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而”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 ——“而”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   ——“而”表转折 )

 

3,《醉翁亭记》抒写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怀?

 

(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

 

4,为什么说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不是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旷达思想的体现?

 

( 欧阳修早年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但是没有消沉堕落,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安乐。他寄情山水,不只在山水,而在一州人民。他因百姓安乐而乐,与民同乐。所以说欧阳修的“山水之乐”,是旷达思想的体现。 )

 ()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的抑郁。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注: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

 

6,《醉翁亭记》意境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注: 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木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早晨宁静、清新,傍晚昏暗,色调不同,气氛有别。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选最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醉翁亭的四季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变化有致,互相映衬:春光芳香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景物与景物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泉水是动态;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景物与人物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移散是动,彼此映衬。人与人之间的动静对比: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如“众宾欢”与“太守醉”。  )

 

7,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异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之作,借景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有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之妙。不同点在于:

 

①结构技巧有别。《岳阳楼记》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注: 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最后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注: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醉翁亭记》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整篇文章以“乐”贯通,形成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②语言表述有别。《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立意深刻,造词精警。《醉翁亭记》也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对偶句式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有双句成对,还有三句成对。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③主题深度有别。《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注: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而是醉中写乐,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比较了“迁客骚人[注: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注: 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展示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注: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这个精警之句振聋发聩[注: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

 

8,据《朱子语类大全》记载,欧阳修《醉翁亭记》草稿“滁州四面有山”等几十个字,后经几次修改,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诗二首》,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上一页  [1] [2] [3] [4]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