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高一诗歌阅读引导
   [标签: ]

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

——高一诗歌阅读引导

授课人:陈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之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读诗的兴趣。

2、通过欣赏朗诵,使学生主动尝试从诗歌中发现美,体会美。

3、感受诗歌给予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诗歌对于人生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读法配合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很多的综合网站都推出了60年的历史回顾,像凤凰网就推出了“国庆特别策划之六十年家国”,新浪网也推出了“囯·家 60年中国的新生与变革”.于是在这些专题中就不乏“60年生活印迹”、“60年难忘的中国之声”“60年时尚印迹”等专题回顾。在这些专题当中有一个专题是凤凰网的是“囯家阅读史”,新浪的是“共和国六十年阅读记忆”其中评选了影响共和国的10本书。我仔细看了一下书目,这十本书是《毛泽东选集》《新华字典》《鲁迅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美的历程》《十万个为什么》《朦胧诗选》《射雕英雄传》和《第三次浪潮》。仔细看一下,这十本影响时代的书里有九本是人文类的,只有一本是自然科学类的。这九本里有五本是文学类的,可见文学对于时代的作用是如此巨大。这五本书里有三本是小说,《鲁迅文集》什么都有,而诗歌只有一本《朦胧诗选》。

    从这个评选结果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诗歌在我们的阅读视野里渐渐消退,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读诗的人好象更少。在大家买杂志的时候,我相信会把为数不多的零用钱花在购买《星星诗刊》或是《散文诗》这样的杂志上的同学应该算是稀有了。我们发现,诗正一点点地远离我们,而且正一点点地步出我们的生活之外,也许数年之后,我们会难以记起诗究竟是一种什么模样的东西了。我们不需要诗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呢?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

    (一)在共鸣中获得美的享受。

    先不说为什么需要,我想先让大家欣赏一段诗朗诵。(播放诗朗诵《望大陆》于右任)

    这首诗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与友人先生在垂暮之年[注: 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模仿楚辞的风格写下的一首诗,我想不用我说大家在听了之后应该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1、大家能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请举手。2、能用你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是什么情感的请再举手。

    从这两次举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诗歌的妙处总有难以言传的地方。你能感受到,但你不一定能表达出,这就叫共鸣。共鸣是一种情感的享受,读者或听众受到诗歌作品的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共鸣;受到强烈感染,就可以说产生了强烈共鸣。产生共鸣是诗歌欣赏的基础,朱光潜曾指出:“严格地说,一个人须自己觉得一首诗好,才能说它好。如果一首诗不能引起他的心灵的共鸣,他就无理去评定它的价值,至多只能说它对于自己不是一首好诗。”(《朱光潜全集》第八卷《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
  诗歌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是因为诗歌作品写的与读者心里想的具有某种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是普遍存在的。《孟子•告子上》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爱好与思想感情。如果诗人写出了人们所普遍具有的情感,其作品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十六云:“若夫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诗人写的作品充分地反映了某个时代众多人的情绪,这些作品也就能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绪,因而产生了巨大影响,试以李白《子夜吴歌》为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整个唐代,同邻国打仗,平定叛乱和地方割据势力,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混战,可以说战争接连不断[注: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如此频繁的战争对正常的家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士兵自备军装,所以秋闺捣练、制衣、寄衣就是征人妇生活的重要内容。此诗前两句写景,一诉诸视觉,一诉诸听觉,月色与捣衣这两个意象均与相思有关,都具有典型意义。后四句写情,由于作者按准了时代脉搏,表达了千千万万[注: 形容为数极多。]征人妇的共同心愿,所以入情入理[注: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扣人心扉。此诗在选材上也颇有特点,选择首都长安,则全国可知。选择万户,则涉及千家万户可知。对远征亲人思念的情绪,像秋风一样弥漫在整个夜空,则其无法排解可知。正因为喜怒哀乐[注: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不因时代的推移而有多大变化,所以一些能够传达大多数人痛苦和欢乐的优秀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李白与杜甫的不少诗就做到了这一点。是个能用我们想不到的方式表达我们想表达有表达不出的情感,在读诗中我们能获得共鸣的美的体会。

(二)获得情感的慰藉,更加诗意的栖居。

    刚才的那首于右任的《望大陆》抒发的是思念故乡的情感,但是大家也没有背井离乡[注: 离开家乡到外地。],为什么可以和他产生共鸣呢?(学生讨论)

    总结:因为人们的情感在本质上是共同的。有人说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只有在自我生存以及自我保存需要时,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深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焦虑感.那就是作为一个渺小而又短暂的个体面对永恒宇宙的悲哀。这种悲哀已经超出了物质层面的生命短暂和力量微薄,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心灵的无处止泊。正如崔颢黄鹤楼诗中写到的那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心灵的船只究竟止于何时,我们灵魂的家园究竟归于何处?这是每个人面对的困惑。所以李白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注: 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为欢几何。”另一个时代的大词人苏轼也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尤其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越来越失去主体的自足独立性,我们逐渐丧失了操纵自我生命形态的能力,而沦为人化的“机器”。被社会推搡着朝前迈步,虽然并不知道前方如何,是沙漠抑或是悬崖。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会感到空前的自由,空前的压抑。心里极度的痛苦,似乎是“万不得已[注: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之情寓于心”。无端的哭,无端的悲,而无所逃脱,欢乐亦随之逝去。

    于是,有的人走进宗教的世界。宗教的救赎我想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注: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的手段,因为它毕竟与现实隔阂太深。能承担此项重任的莫过于艺术。艺术从现实中走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它是心灵的泉水,在涤荡灵魂,疏通精神,完善人性之中建构我们生活的终极依据,以此来排遣弥漫在人类心头的宿命悲哀。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有主我与客我的区分。人能够超越生存的本能而进一步追求形而上的真、善、美。艺术是求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常常能抚慰我们饱经沧桑[注: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的心。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触动我们心灵的过程中让我们发现迷失的自我,从而回归一个真实情感的个体。它帮助我们重新拾起失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超越人生的有限性,升华活着的境界。继而追求更丰富、更深刻的栖居。听音乐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旋律,读哲学令我们更加深刻,读史让我们更加睿智。那么读诗呢,读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诗是艺术中的艺术。它为我们营造一个又一个意境,它凝聚了我们人类最普遍而最纯粹的情感,最真挚,最厚重,给我们心灵最剧烈的触动。“青箬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这些如水的诗句,跨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令我们心醉不已。读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情感,而更在于心灵的蕴藉。

     我们读诗,我们也写诗,我们读诗的目的和我们写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对诗意栖居的追寻。我们写诗,一直写着,不论形式如何,不管成就怎样。这都反映了我们对人生真实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思,对本体与方式的追思,对如何审美生存的追思。我们渴望我们的思想清洁,我们渴望我们的情感纯粹。

(三)感受生命的搏动,寻找存在的价值。

    前面我们讲到了《朦胧诗选》,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朦胧诗群体中的一位诗人,食指。

    这位诗人主要活动的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大家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处在什么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文革。十年的时间里,只有《毛泽东选集》和《鲁迅文集》等几部少得可怜的文学作品能够公开发行,在戏剧舞台上也只有十部样板戏能够演出。即使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作品有它的经典性,但十年的时间里就看这十部戏,怎么也看烦了。其他的文艺作品被批判为大毒草。在文学创作上,江青还提出了“三突出”的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既“高大全”又“假大空”。

    但是有一些青年,在被时代裹挟前进中不甘于现状,他们理智的灵魂发现他们身处的时代有不对劲的地方,他们执拗的用他们的笔去写诗,去质疑、质问这个世界的本质,去找寻人生中应

[1] [2] 下一页

该坚持的信念与美丽,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朦胧诗人们。

    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被颁发给了诗人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大陆现代诗的一代先驱。早在1968年他就写下了现代诗歌史上精彩的诗篇《相信未来》。现在来读这首诗,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到漫漫黑夜中的一颗独自醒着的灵魂。而那时,他还不满20岁。

    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特别的年代。《相信未来》在那个年代的亿万知青中广为传抄。那种人心的震颤和共鸣,足以撼天动地———于是被江青斥之为“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一个灰诗人”。从此他命途多舛,备受磨难。

  好的诗歌,永远是从心里面流淌出来的;诗人作为社会最纤细的触角,他总是忍不住为之呼喊为之颤栗。世俗的生活给了诗人一个栖身之所,诗人却坦言命运:鱼儿跳出水面,落到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和食指同时代的芒克在一首长诗《没有时间的时间》中写道:我在同我分手之后将一无所有[注: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我在结束/结束的是我/死亡从我身上什么也不会得到。
  我在网上看见一位读者是这样评价《相信未来》:这是几十年来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靠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流传于人心的诗歌往往是新奇大胆的,何谓大胆?“在严酷的年代,普普通通的诚实便被称为大胆。”(叶甫图申科:《没意义的孩子》)
 浅薄的诗人会用庸俗的作品去换取名声和地位,一位优秀的诗人反而是两手空空[注: 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挣不脱的枷锁。”(《命运》)真正的诗人一一走向了祭坛,无论是早夭的的海子、骆一禾,还是尙未走远的昌耀。“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如果命运这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人生舞台》)人海中奔波忙碌的我们终日依着惰性生活,而当疲倦的眼睛被闪电刺亮时,诗歌的使命暂且达成,诗人交给了我们一个思索的空间。
  诗人写于1978年的《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注: 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新生的诗人和我共同在爱恨相间的世界中呼吸;诗歌的精灵们承受住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我张开了双臂热切地期待,心灵在一瞬间感应着无名的幸福。诗人告诫世人: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生命中最撼动人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诗歌所要等待的是朝圣者们的到来。

从已经走远的这些诗人的诗歌里,我们会看到自己生命的颜色,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人说疼痛最能让一个人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疼痛,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个方面,我们发现诗歌总是和我们人生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们选择拥抱诗歌的原因。

三、总结。

    书上说:“诗是最高的文学样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文学起源于诗歌,泱泱中华古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仿佛一条远古流来的河流,生生不息[注: 不断地生长、繁殖。],滋润着我们民族美好的心灵。
    哲人说,少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将少年比作诗歌,那是因为诗歌的浪漫与想象、旋律与活力。少年是读诗的时代,在读诗年代不读诗,那留下一生的遗憾。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无须顾虑到诗是否存在。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诚然,对于们常人而言,诗不能代替生命,但是没有诗的生命将是何等的黯淡!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诗,可以让我们“获得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后记:个人认为,一直以来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都是从教会孩子们如何鉴赏诗歌开始。这样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要去鉴赏诗歌?这个问题对于还在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并不是能够很明确的了解的。于是鉴赏就成了一种任务。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诗歌鉴赏是没有质量的,为做题而进行的诗歌鉴赏也是虚伪的。诗歌是直抵人类灵魂的文学形式,它应该真正留在人们的心中。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之前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为什么需要读诗,只有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需要,才能自主的参与到诗歌鉴赏的活动中来。在这个知道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孩子们体会到诗歌是美的,这远远不够,因为诗歌是痛苦灵魂的吟唱,它源自人的生命中许多的悲哀,应该让孩子们从生命本质中感受到诗歌的重要,才是真正的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的原因。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