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爱 教学设计(教案)
   [标签: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在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懂得"不懂就问"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每生各自准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课本第一页插图。
     1、读题:"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a.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b.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c.第3、4幅表现的是哪里在?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三、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 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四、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晨、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要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勤于收集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外阅读材料每生各自准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的文章。你们说老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等。)
    3、引导学生说说收集资料的好处。
    4、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第二页插图。
  (1)三幅图上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上方学生在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到笔记上。下方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收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都很专心。中间一位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粘贴到活页纸上他们都在收集资料。)
    2、收集资料有很方法,我们看第三页插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交流:(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来收集资料)
      你还有哪些收集资料的方式?(讨论后再交流)
    3、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二页的图片。
     交流并归纳:
    (1)做摘抄笔记。即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积累。
    (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收集资料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观察第三页下面的图片,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学生向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汇报收集资料的心得。……)
     四、作业
     在今后要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二周后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做摘抄笔记
                        制作资料卡片
                          拍照片
                         编辑剪报
                     录像、录音、复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按自己掌握的方法搜集资料。
2、 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按自己掌握的方法搜集资料。
教学难点: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
   各小组在班中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仔细观摩。
   二、交流:自己如何搜集资料的?自己从中有什么启发。
   三、教师小结: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表扬优秀的,给有不足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但重在鼓励,希望学生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
板书课题:1、我们爱你啊,中国
3、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学生读文,分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
(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注: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4、学习第2~6节的写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1、学生采用各种方法练习背诵。
2、背诵比赛。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3、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板书设计: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郑成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2、板书课题:2、郑成功
    3、简介郑成功。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
    ⑶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⑷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2、有感情朗读读第1-3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4-6小节。
    过渡: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他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1、自由读课文第4-6小节,找找他们胜利的原因,划出相关语句,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板书。
    准备工作充分: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庞大舰队绵延几十里风帆蔽日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
    官兵的勇猛善战: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敌舰跳了上去
    3、胜利属于正义之师,侵略者的下场只能是失败。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侵略者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的?(负隅顽抗[注: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惊恐万状[注: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乱作一团举手投降)
    4、地朗读第第4-5小节,要读出郑军的威武气势。
    5、指名读课文第6小节。
    ①郑成功的军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找出描写台湾同胞的喜悦心情词句。(喜出望外[注: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送来慰劳也送来街头巷尾[注: 指大街小巷。]鞭炮之声不绝载歌载舞[注: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欢庆胜利)
    ②生自由练读。
    ③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7-8小节。
    1、默读,思考: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
    学生交流后概括: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2、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9小节。
    1、齐读。
    2、说说人们为什么永远也不会忘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说说这一小节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台湾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像李登辉、陈水扁这些民族的败类,想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决不答应。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准备工作充分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官兵的勇猛善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用其造句。
3、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第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练习复述课文。
    1、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
    3、教师小结。
    二、仿写。
    1、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
    出示句子: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
    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
3、 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
斗的场面描写下来。
三、出示词语。
1、学生读词语,说说它们的感情色彩。
2、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造。
3、交流自己的造句。

文献摘录: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认为是日本人)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注: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风雨飘摇[注: 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称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
教学反思:
————————————————————————————————————————————————————————————————————————————————————————————————————————————————————————————————————————————————————————————————————————————————————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 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注: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注: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记忆。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注: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注: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注: 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注: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文献摘录: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棗六岁就写诗棗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注: 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棗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注: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注: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教学反思:

————————————————————————————————————————————————————————————————————————————————————————————————————————————————————————————————————————————————————————————————————————————————————



4、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3、解题 :闻:听
二、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ì
 五、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六、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七、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教学反思: 
————————————————————————————————————————————————————————————————————————————————————————————————————————————————————————————————————————————————————————————————————————————————————




习作1 
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照片,讲故事: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在上海游玩拍摄的照片)
 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
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
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
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
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
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
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
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
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
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
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
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生: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
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生: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
   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不一定只有快乐是难忘的题材,只要是一段有意义的经历,都值得记录下来;
   生: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丰富一些,写出自己的认为最值得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第二课时
一、写作提示: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
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一会我们交流。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三、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四、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
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3、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
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
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
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
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
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
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
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和生活习惯。
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
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
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提供者:飞雪流星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