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5(课堂实录)
   [标签: ]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目标: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熟读并能背诵诗歌。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会初步鉴赏诗歌;2、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的表现手法。

情感培养目标:1、感悟诗人博大的革命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词中作者阔达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我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全国人民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现在我要问问大家,在高中以前你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明确:《长征》、《菩萨蛮 大柏地》、《沁园春 雪》等。好的,那你们能不能背诵一下《沁园春 雪》呢?

学生齐背《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注: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还看今朝。” 背诵完毕。

师:好的,背诵完这首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词“长沙”。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四页。

二、             进入新课

1、  自由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熟悉诗的整体结构。并把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舸、寥廓、峥嵘、稠、遒。           附:板书《沁园春 长沙》

2、  齐读课文——深入领会词的情感意境。

:好,现在大家对这首词都有初步的印象了。那么我们就来整体把握这首词。

:来看题目 《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标题。词是一种文学样式,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可配乐朗诵,字数不一,因此也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分可分为三类:58字以内称为小令;58—90字称为中调;91字以上称为长调。这首词按字数应属于长调。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形式高涨,革命的势头异常迅猛。这一年的9月上旬,毛泽东与准备都农民运

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的庞叔侃、周振岳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就在毛泽东回到长沙即将去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重访了橘子洲,抚今追昔[注: 抚:拍,摸,引伸为注意,注视;追:回想;昔:过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词。好,那我们现在就走进这首词感受诗人当时的慷慨激情。

三、             品评、鉴赏诗歌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答案: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很好,那我想问一下这里的“独立”可以改为“站立”或者“直立”吗?

答案: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注: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气概。用“独立”

增强了表现力。

:对。但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是不是很清晰地表现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啊

师:好的。咱们接着往下欣赏。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看”字,它包括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来。

答案:看望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看”领字,要稍作停顿,一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赋予激情。好,现在大家来齐读一遍。(齐读完毕)

:这几句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描写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很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么样看的?

答案:放眼望去—远眺

:对,这里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是怎么样的?

答案:收回来-近观

:这两句诗人改用近观的笔法,写的是近景。那“鹰击长空”怎样看?写了什么景。“鱼翔浅底”怎么样看,写了什么景呢?

答案:仰视-高景, 俯瞰-低景    (板书)

师:这几句写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等众多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瞰来写。都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注: 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打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下面的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动作。(同学上来表演)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学生表演。老师讲解)————(表演完毕)

: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充分发挥了想象的思维。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气度。我想还有很多同学都想上来展示你的想象,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不在课堂上演示了,请同学们下来自行交流。

[1] [2] [3] 下一页

好。我们现在回到课本中来。

:现在我想问一下,在我们读的这几句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染”,“击”,“翔”。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染”字为什么用得好、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色之深。

:对,一个“染”字把漫山火红的枫林凸显地更加火红了。那这漫山遍野[注: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答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注: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下面来看这一句,“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答案: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答案:“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上面经过这么多景色的描写,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诗人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答案:湘江秋色图。

:那咱们能不能用一句总结性的语言概述此秋景的特征呢?

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好的。那诗人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答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非常好。诗人由前面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壮丽景色联想到后面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呢?

答案:借景抒情

:对,本词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士,。毛泽东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宏伟,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最佳融合。词的上阙勾勒了一幅无比壮美的秋景图画,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深入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豪迈气息。

四、             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词的上片,课后我们还让同学们背诵这首词,那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作业。请同学们关上书,一起来背诵这首词。(学生背诵)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认真的完成了作业的。由于时间关系,昨天我们只欣赏了这首词的上片,今天我们接着来欣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进入新课

师:词的上片提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下片是怎样回答的呢?

答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注: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稠。”

师:“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答案:“独立”。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注: 再度来到曾经居住过或游览过的地方。],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

答案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学生读)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范读 )(生齐读)

师:“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

答案国家大事。

:“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答案: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有道理。这些师:是的,这些朝气蓬勃[注: 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奋发有为[注: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板书: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你对这三句是怎样理解的?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注: 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和革命情怀。  板书:(革命情怀)

师: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             归纳主题

大家讨论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             诵读回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五、             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附:板书

上一页  [1] [2] [3]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