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4
   [标签: ]

说课内容: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注: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注: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注: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注: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注: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注: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注: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哪个办法能奏效呢?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注: 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