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愚公移山(九年级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课题 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注: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勇往直前[注: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作者及作品资料,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人人皆知[注: 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注: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注: 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注: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注: 形容极其坚定、牢固。]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练习
(一)问答思考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智叟对愚公笑而止之的原因是什么?
3.愚公不为智叟的话所动摇,坚持移山的原因有哪些?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智叟认为愚公年岁已太大,就连山上的草木都拔不掉,更别提把山挖掉了。所以他劝阻愚公移山。
3.愚公认为,①即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而且以后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②而山是不可能再长大增高了,所以山是肯定能被搬走的,所以他坚持移山。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二)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注: 指年老体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注: 寡妇和年幼的孤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           
                           。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语言描写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七、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注: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板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课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注: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反思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