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逍遥游》译文及练习
   [标签: ]

【作者简介】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  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注: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名家点评】
  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注: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纵任无为的意思。“游”,即活动之意。本篇有“以游无穷者”句。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或说“逍遥”是“游”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啊游啊”。
(《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岳洲、茅宗祥主编)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 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 /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 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
(4) 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 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
(6)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 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 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 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 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 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
(3) 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 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
(2) 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 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 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连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
(3) 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
7.于 
(1) 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 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
(3) 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腹犹果然        吃饱的样子
b.小年不及大年      寿命短的
c.穷发之北        头发
d.置杯焉则胶       粘住不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b.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c.以五百岁为寿
  具告以事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注: 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注: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注: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逍 遥 游
1.c(毛,草木) 2.b(代词,它/代词,这些) 3.略
4.b 5.c 6.c 7.(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召颜回来(派人把颜回召来)。(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颜回退回。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召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

兰 亭 集 序
1.b(竟然,乃) 2.d(介词,到/介词,对于,可引申为“治理”) 3.略
4.c 5.c 6.a 7.⑴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⑵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⑶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
【译文】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注: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蝣的时候,四面八方[注: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