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导学案
   [标签: ]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2.学习马克思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为理想执着追求,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
3.学习“评传”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手法。
二、学习重点:
把握“评传”注重评价,理论色彩浓,材料严谨的特点。
三、评传:
评传是现代才出现的一种传记写作形式。评传常被用来做进行学术研究和评价的手段,而其所研究和评价的对象大多是文人和学者,所以又被称为“文人传记”。它主要是结合着生平的介绍来评价某个特定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或者学者的著作,这些现代评传就其大部分来说,便是将学术评价和生平叙述结合起来的完整的人生研究。实际上,评传可以说是一种“传记式的研究方法”。即: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创作虽然不应该由他的身世来解释,但是,他们的生平事迹会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其创作的独特价值。(特点:参见课本p125)
回顾学过的传记
1、 史料性传记:杜甫 特点:客观、真实
2、回忆录: 鲁迅 特点:作者的主观情感
3、口述自传: 毛泽东 特点:“口述”亲切、真实
4、评传: 贝多芬 特点:传与“评”结合,史述——真实,评传——形象。
5、小说化传记:达尔文特点:传主——小说人物,生动形象,不失真实。
四、作者:海因里斯•格姆科夫
德国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传记的研究者。
五、感悟主旨:
本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详细论述了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等人在布鲁塞尔的生活和斗争,特别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用大段篇幅评述了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艰难过程。面对革命理论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马克思用了很大精力与之进行不屈不挠[注: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的论战与澄清。他公而忘私[注: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大义凛然[注: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机智、风趣,在团结和斗争中引领我们向前去。
六、阅读思考:
1、 节选的这一部分评述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请总结一下马克思这一段的经历。(提示:依据传记提供的材料筛选、梳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革命经历。熟悉革命伟人的事迹,学习如何抓住主要线索叙述传主活动,锻炼概括能力)
1846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3月30日,
几个星期以后,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正义者同盟。
1月——6月,

8月初,
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组织了德意志工人协会。
11月15日,
11月28日——12月8日,

1848年2月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 课文用大段篇幅评述了马克思的两部重要著作:《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根据课文说说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3、 理论在传播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需要澄清,马克思用了很大精力与之论战。课文中共叙述了几次这样的论战,有什么意义?(提示:找出文中所在具体段落。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和各种错误观念的较量中传播和提升,成为有伟大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主要有三次论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七、把握结构:
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被驱逐,来到布鲁塞尔一贫如洗[注: 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恩格斯接济脱离国籍结识新朋友(二)英国考察(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围绕《神圣家族》的论战(四)科学基础创造辩证唯物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使命:夺取政权理论传播: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五)《共产党宣言》出世——科学社会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八、重点句理解:
1.不久,他的夫人和9个月的女儿也随后到达,全家几乎已是一贫如洗。穷困的暗影始终紧紧追逼。
剖析 文章一开篇就将一个被驱逐出境、无家可归[注: 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注: 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一贫如洗的窘迫的马克思推到读者面前。这个人却要用他的伟大思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新生。特别是“暗影”、“始终”、“紧紧”、“追逼”几乎是一字千钧,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暗影”,如影随形[注: 好象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追逼”是拟人化的手法,“紧紧”说明贫困的浓重,给人无限凄凉之感。
2.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别无其他选择,只好在1845年底脱离普鲁士国籍,因为这个国籍给他带来的惟一特权,不过是被“本国”政府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跟踪迫害罢了。
剖析 国籍本是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结果国籍却成了迫害马克思的工具。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注: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其实脱离本国国籍是多么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和令人心酸的事呀!
3.这部手稿不得不像马克思日后辛酸而幽默地提到的:只好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
剖析 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这是马克思的戏言,是自嘲的说法。是说自己呕心沥血[注: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写出来的书没办法出版,没法让人看到,只能交给老鼠的牙齿去啃、去批判了。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辛酸。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马克思备受煎熬。
4.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剖析 这里马克思当然不是说哲学家不应当解释世界,而是说哲学家不能仅停留于解释世界上,还应当以自己的方式 参与到对世界的改造中。应该说,由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到在合理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在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标指导下自觉能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哲学和哲学家及其使命的一种全新理解,是对于一种新的哲学观念的自觉建构。
5.科学绝不是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剖析 这是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形象表达,也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还是他对科学家,对一切学习科学的人发出的强力号召。号召我们要公而忘私,要为世界工作,为人类谋福利。
6.马克思激烈反对这些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家,他们在哲学上是一些唯心主义者,企图用普遍的人类之爱代替阶级斗争,宣扬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和睦相处[注: 彼此和好地相处。],并打算将共产主义理论转变为一种新的宗教。……任何掩盖阶级对抗的做法,都必然会把无产阶级引上邪路。马克思和他的战友在一封通告信中以恰如其分[注: 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的锋利语言谴责“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行径和他们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是“荒诞的伤感主义的梦呓”,如被接受,必然会“使工人们的意志颓废”。
剖析 这是针对某些德国的知识分子的观点展开的讨论。马克思一针见血[注: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地指出对方理论的实质和根源是唯心的,一厢情愿的,是“梦呓”,就是说梦话,“企图用普遍的人类之爱代替阶级斗争”,试图荒唐地抹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而实际上这是无法调和的,这会十分有害于无产阶级及共产主义事业。语言犀利,论证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使得本来枯燥生硬的论战,很有感染性和说服力。马克思论辨的天赋才华可见一斑。
7.在这篇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语言撰写的宣言中,每行每句都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鲜明的党性。好像要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吹奏进军号一样,这个战斗纲领在其结束语中响彻云霄[注: 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地宣告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剖析 这段话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政治特性、语言特点和强大的感召力。“发抖”一词活画出统治阶级在无产阶级面前的情态。“锁链”比喻束缚、钳制无产阶级的一切障碍物。“失去”正话反说,别有风趣[注: 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情调或趣味。]。我们仿佛听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响彻云霄,似乎看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伟大导师在引导全世界无产者向腐朽没落的政权发起冲锋。
九、启智人生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我们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1.扎根实践,是其治学基础。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他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他就准时到达,如饥似渴[注: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在布鲁塞尔期间,当恩格斯催促马克思“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注: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时,马克思没有立即去做,因为他清楚“自己还没有充分熟悉新近的英国文献和这些文献所依据的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因此,“他和恩格斯于1845年7月中旬动身前往英国,作为期数周的考察旅行”。在这里,他“用整周整周的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政治文献,作了摘录,并充分熟悉英国工人运动的思想财富和实际经验”。勤奋使他获取渊博的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而渊博的知识又是其治学的基础。
2.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
马克思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同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
3.精益求精[注: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向人类奉献理论精品。
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为写作《共产党宣言》他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
十、考点链接:
①乔治•桑同意了朱丽埃特来自己的住处:斐扬底纳街97号。朱丽埃特按约定的时间,激动地走进乔治•桑寓所的客厅时,她看见一位个子矮小、精神矍铄的长者,手里拿着一根香烟,并示意自己坐在她的身边。朱丽埃特知道这个老太太就是乔治•桑。
②朱丽埃特刚落座,言未出,泪先下。乔治•桑仰起头,微微地张开了手臂,朱丽埃特再也抑制不住,就像是一个受到极大委屈的孩子看见妈妈一样,一下子就倒在乔治•桑的怀中放声大哭起来。这没有言语的场面,成了她们友谊的开始。
③通过密切的接触,朱丽埃特很快就发现,乔治•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轻浮、急躁的怪人,而是一位思想深沉、感情细腻、待人宽厚、不存偏见、心胸宽广的作家。乔治•桑也很快喜欢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学生,并把她带到社交场上,向别人介绍自己身边这位年轻的作家。有一次在一个小型宴会上,她向小仲马、福楼拜等人介绍自己身边的朱丽埃特,小仲马赞赏朱丽埃特的美丽。他说:“这么漂亮的女人没有思想该有多好呀!何苦去写小说!”乔治•桑马上警告说:“小仲马,请你注意自己对女才子的轻蔑态度……我敢打赌,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向她大讲爱情。”小仲马接过来说:“她有这么美貌的长相,肯定当不了作家。”乔治•桑对朱丽埃特说:“不要听他们胡说,看看他们作品中的妇女成了什么样子,什么包法利夫人,什么奥伯利夫人,您就会知道他们会给您提什么建议。”
④在与朱丽埃特个别交谈时,乔治•桑非常坦诚地向眼前的年轻人讲述自己从动乱不安的生活中得出来的人生经验:“随着我们彼此进一步的了解,我要告诉您,我在人生之旅中跋涉的是一条什么路。我总是希望找一条更平坦的路往前走,然而每次选择的道路却更加崎岖艰难……善良本应该是一种敏锐、沉着的美德,在我身上却成了一股不停外泻的汹涌大潮。一旦人们激起我的极大同情,我就老惦记他们。我盲目地扑向每一次行善机会。盲目性让我尝遍了苦果。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一生中总是没有分清两种炽热的感情的区别:母爱和爱情。我接受过别人给我的爱情,但我给予的却完全不同于别人给我的。”
⑤“从得到过我的爱的人中,我本来可以找到一些朋友和儿子。在对这两者进行选择后,我就没有将友情强加于人,对此,应该有道德权威。男人们只是勉强地朋友般相爱,他们能从偶然相识的任何女人身上找到快乐,并打算利用其感受到的蜜情柔意。”乔治•桑和同时代有政治作为的作家一样,都渴望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态度。然而多少次挫折经历使她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激动人心的追求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它可以促使人更加努力去开拓生活,创造未来,使人永远生活在充满希望激昂的奋斗之中;不利一面是它容易使不成熟者导入极端,陷入盲目的自损。
⑥乔治•桑说:“如果不屑于岸边戏水,一心想游到水深莫测的大海深处,那我们会每时每刻触不到水底,远离人们,远离岸边,越游越远。我们有多少人为此而失去了生命和财产?那些感到痛苦的人,不是被淹死,就是拼命挣扎,被潮水推回岸边,重新站稳脚跟。由于同陆地接触,特别是和明智而谦逊的人接触,自己就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了。多少次我回到农民中间,多少次诺昂救了我,使我离开了巴黎……我所有的错误,就是在于把感官上的肉欲与精神上的伤感混为一谈[注: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了。”这种对自己人生之旅做出如此全面深刻的反省,恐怕没有相应曲折的生活,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坦诚平稳的心态和直面人生的勇气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节选自《乔治•桑传》,有删改)
注  ①乔治•桑,原名阿曼蒂娜•奥罗尔•露茜•杜班,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浪漫主义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②诺昂:法国的一个小镇。乔治•桑曾在此生活,1876年,乔治•桑在诺昂去世,享年72岁。
1. 文中第③段详细描写乔治•桑与小仲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 根据文本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乔治•桑这一传记人物的形象特点。

3. 作者在叙述的同时,进行一些不失时机[注: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的点评,请找出两处这样评论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4. 文中有一句话说:“乔治•桑非常坦诚地向眼前的年轻人讲述自己从动乱不安的生活中得出来的人生经验。”结合文本与自身实际,你能从中获得乔治•桑哪些“人生经验”?

【1.通过与小仲马的对话的描写,丰富了乔治•桑的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乔治•桑对朱丽埃特的极大关心与呵护,另一方面透露出乔治•桑在追求女性独立与个性解放方面的进步思想。2. ①个子矮小,精神矍铄;②心胸宽广,待人宽厚;③经历坎坷,思想丰富;④敢爱敢恨,直面人生。3. 文中评论性的文字,如:“乔治•桑和同时代有政治作为的作家一样,……”“这种对自己人生之旅做出如此全面深刻的反省……”这些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既展示了传主的形象,又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凸显出乔治•桑深邃的人生经验的可贵。4. ①对待各种情感,除了运用自己的饱满感情外,还要学会理性;②对待生活要有激情,但不能盲目自损;③面对坎坷要有平稳的心态与直面苦难人生的勇气。】
恃才傲物[注: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的钱玄同
叶兆言
①钱玄同的身世颇为奇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大家所熟悉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是钱玄同的二公子。
②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上世纪30年代初,他已经是很有名的教授,章太炎来北京讲学,他执弟子礼甚恭,马前鞍后唯唯诺诺[注: 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亲自为老师翻译,因为章的浙江话,很多北方同学听不懂。他的这种举动,一时传为尊师的美谈。其实他也只是做做样子,根据旧的家法,像他这种有违教晦的弟子,早就应该逐出师门。
③当时不少学者都激烈偏执,但像钱玄同这么极端,还真不多见。他自号“疑古玄同”,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钱玄同受老师影响,有非常高的古文经学造诣,然而他后来也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并自称“乃始专宗今文”。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地说,对于古文和今文,钱玄同都是背离师门的。20年代初,钱玄同和大学刚毕业的顾颉刚讨论今古文,以《聊斋志异》上的故事举例,说明他们这一代学人治学应该有的态度。书生桑生先后接纳了两名女子,这两个不安分的女人,老是互相攻击,一个说对方是鬼,一个说对方是狐,桑生起初以为她们只是妒忌,说着玩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她们果然是鬼是狐,事实证明两个女人说得都对。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面对今古文之争,今文学家说古文经过刘歆伪造,说得是对的;古文学家说今文不符合孔子的意思,也是对的。因此,现代学人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古文学家的观点来批评今文学家,用今文学家的观点批评古文学家,从相互指责之中,把各自的假面目戳破。
④钱玄同的旧学十分了得,像他这样的弟子,做老师的想恨也恨不起来。他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为了要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钱玄同能写一手漂亮的隶书和篆字,曾用小篆抄写章太炎的《小学问答》刻印出版,这事遭到了鲁迅的指责,认为像他这样激烈的人,不该这样复古。


⑤人本事大了,难免恃才傲物,章太炎就常常不可一世[注: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他的几位弟子,老实说脾气都不小,搁一起便磕磕碰碰。先是大弟子黄侃和几位闹文学革命的师弟斗气。30年代初,章太炎带着黄侃到北京讲学,钱玄同对老师毕恭毕敬[注: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对师兄却根本不买账。有一天,在章太炎住处,黄侃开玩笑地对钱玄同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顿时翻脸,拍着桌子厉声说:“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话文,混账!”章太炎闻声赶来,哈哈大笑,排解说不许再争什么注音白话文。章的意思十分明显,想想当年一起学习的同门之谊,有什么好吵的。
⑥钱玄同不仅和黄侃心存疙瘩,和鲁迅后来闹得也不愉快。他们既是师出同门,又一起在《新青年》上打打杀杀,临了却分道扬镳[注: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鲁迅写小说,是因为受一个叫金心异的人教唆,金心异就是钱玄同。那时候,鲁迅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是钱玄同把鲁迅从古书堆里拉了出来,促使他成为了新文化的一名旗手。可是钱玄同似乎更愿意和周作人做朋友,对鲁迅则敬而远之[注: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鲁迅死了以后,钱玄同写文章纪念,不愿多谈对方的不是,然而对鲁迅情书中提及他的那几句话,依然耿耿于怀[注: 不能忘怀,牵萦于心。]。因此,他只说他们之间曾经很投机,说鲁迅“治学谨严”,但是“多疑,轻信,迁怒”。对于曾经大吵过一架的黄侃,在他死后,钱玄同的评价是“小学本师传”、“文章宗六代”,说他是同门中的“隽才”,这里面显然有客气的成分,因为毕竟走的不是一条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注: 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⑦客观地说,钱玄同和鲁迅还应该算是同隘,他们的方向大致相同,只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人各有志,钱玄同的奋斗目标,和刘半农一致,是语音方面的革命。刘半农带着大批科学仪器,从法国载誉归来,钱玄同曾非常激动,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知音。
(自2003年3月13日《周末》)
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钱玄同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目的是为了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
的主张。
b.面对自己弟子钱玄同与黄侃的翻脸,章大炎笑着进行排解,直接提醒他们想想同门之谊,没
什么好吵的。
c.利用古文学家与今文学家的观点进行相互批评与指责,戳穿对方的假面目,应当成为现代学
人要做的事情。
d.在语音革命上,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奋斗目标一致,钱对刘“载誉”而归表现得非常激动,是
真正的“知音”。
2.钱玄同与鲁迅是“同路人”的关系,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说钱玄同对老师章太炎“唯唯诺诺”、“执弟子礼甚恭”,却又说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这是为什么?

4.从文中看,钱玄同的“傲物”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1.b(不是语言上的“直接提醒”,而只是以话语中的潜台词来作暗示)
2.①钱玄同与鲁迅先生师出同门,曾经一起利用《新青年》在新文化战线上打打杀杀,一起冲锋。
②钱玄同把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的鲁迅从古书堆里拉了出来,促使他成为新文化的一名旗手。
③钱玄同与鲁迅先生虽有一些不愉快,但只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他们的方向仍然大致相同。
3.①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却自称“疑古”,又背离师门。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 ②这是违背师训的,是对老师的“大不敬”,应被逐出师门。而此时他依然“执弟子礼”,“唯唯诺诺”,只能看作是“做做样子”。③当然,身为名教授的钱玄同,对老师是很尊重的,作者并没有否定他的做法。4.①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的否定态度;②为研究注音学与白话文,与师兄黄侃翻脸;③与鲁迅—起搞文学革命,却闹得不愉快,直到分道扬镳。】
十一、美文赏析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马克思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注: 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注: 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注: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鉴赏提示:
本文是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振聋发聩[注: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的力量。时隔一个多世纪,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你觉得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有怎样的考虑呢?
马克思与图书馆
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
——马克思
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除了收藏许多珍贵文物以外,还有一间收藏着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间阅览室,正中是环形的图书目录柜,从目录柜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长桌和座椅。马克思就经常到那里去学习和写作。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作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吃完晚饭后,他又在书房里,整理笔记,进行写作。
他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学习了10年多,总是准时到那里,坐在d行第2号座位上。他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注: 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地摩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的脚印。
一天早晨,一位读者借了一本书正想到d行第2号座位来阅读,值班人员走过来说:“先生,这是马克思博士的座位,他马上就来。”那个读者怔了一下,问:“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个工人领袖吗?”“是的。”“他每天都来吗?你确信他今天会来吗?”“请放心,多少年来,他每天都到这儿足足工作10个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我很了解这里的读者。”那位读者以敬佩的目光看着马克思座位上那一堆书,然后慢慢地走开了。
为了写作《资本论》,他曾经阅读了1 500种以上的书籍,仅1850年到1853年六月间,就写成《摘录笔记》23本之多。《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发行后,马克思因病停止研究工作,但仍批阅不懈,写下大量笔记。他的读书摘录填满了50本左右的笔记本,足足有3万多页。
他的读书兴趣非常广泛,除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外,还研究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农学、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实用经济学等。动能公式就是由他最终确定的。有一个图书馆管理人员问他:“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他说:“亲爱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呀!如果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就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赏花。”
朋友,你从马克思身上学到了什么?来图书馆吧,好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