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案
   [标签: ]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                  2课时

《石榴》                      1课时

《马说》                      2课时

《紫藤箩瀑布》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鸟》专题                    2课时

三、单元总体分析  

单元主题定位: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无疑,作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要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服务。  

单元课文简析: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井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这篇散文诗的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要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注: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和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而狂风、乌云、闪电、响雷则是暴风雨的前奏,为什么却说它们象征反动势力呢?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外形上的特点一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从而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理解象征手法和文章的主题,必须认识白杨树与歌颂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的这样两点内在的联系: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以状物抒情的方式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作者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以后,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石榴的花又因它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美,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有它,夏天将显得黠然无光、索然无味[注: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所以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马说》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常手法常以比兴为主。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见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摆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也可以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的意思,可见这种文体是议论性的。也称“杂说”。   

教学重点难点是《马说》的说理方式和托物寓意的写法。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及社会主义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一一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人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的积极情怀。文章以小见大,一线贯穿,体现了作者洞察自然,熟谙人生的深厚功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作者关注生活、自我砥励的情怀。  

文章在写紫藤萝花中自然巧妙地揭示了人生哲理。阅读时要能借助于对写作时代背景的认识。了解赏花与写生活之间的联系,揣摩文中描写心情的语句,体味作者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丰富情感。探究作者观景赏花之情与“加快”生活“脚步”之间的联系。感受自我砥励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淡紫淡香的藤萝花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时而流动欢笑,时而活泼热闹,时而欲绽笑容?而作者记忆中的那棵紫藤萝又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遗憾?这看起来只是作者赏花的心情,其实这既与花的盛衰相关,更与现实生活、与时代进退密切相关,写眼前紫藤萝花的盛况,其实是在写进入新时期的我国社会沸腾的、发光的、芳香的生活,而写记忆中产生的遗憾也正是写那个留给人遗憾的时代。是为了反衬今天生活的美好。   

写作和课文的结合点是联想的运用,可以结合《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等课文让学生理解运用联想对于丰富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再通过其他一些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例子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评点),让学生了解联想的基本方法。要避免在概念上花精力、做文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悟得联想的方法。设计的三道作文题,训练的点都在学会联想。第一道题写“咏物抒怀”的作文,要让学生懂得写这一类文章首先是要有真情实感(或者是有真情实感要表达,由情感联想到一个适当的载体《物》,或者是一定的物触动了自己情感),还要求对所写的物比较熟悉,能够把握物的形与神的特点,并能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第二道题是半命题作文,虽然也是写联想的文章,但不限于写物,所联想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限制,可以想到一个道理,也可以联想到一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要引导学生注意,无论是怎样的联想,两者之间都必须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展开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第三题的要求则比较高,必须要能写出自己比较独到的感受和见解。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开话題”。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交际中的话题,学会在短时间内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时注意说话的层次和条理。  

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但本单元的文章大都运用象征手法,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内容,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习惯的养成要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就抓紧。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但要针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能力尚欠缺,本单元的课文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感悟。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讨论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理清文章层次和行文线索,以分析描写语言入手,体会状物散文的特色。  

三、学法指导:  

1、掌握阅读技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会收集、整理消息,并判断其有效消息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学过课文《童年的朋友》,大家还记得其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

课前学习: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2、了解散文诗及其特点。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窜(     )     呻 吟(      )   蠢(      )   企(     )  

胆 怯(      )  掠(      )   甩(       )   摔(     )  

 号(     )  吼(     ) 翡(      )翠       蜿蜒(       )  

4词语解释。  

苍茫:                 高傲:             预言家:  

蜿蜒:                 掠起: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读海燕  

教学步骤: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

2、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3、组织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找海燕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  

(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你能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吗?  

(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环境?(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问题设计:

(1)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组织交流评价

  海燕在飞、海燕在叫、海燕在笑   

训练巩固  

1仿写句子

   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我是

                          ,总                      。  

2、《海燕》的作者是                  (国籍)作家,          奠基人。代表有剧本       、       ,长篇小说           ,以及自传体三部曲               

            等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1、比较法  

2、联想法  

3、实践法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理清课文的线索  

2、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找出来写在下面。  

3、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学习与探究  

   

   

   

一、精读课文, 说海燕  

教学步骤:  

1、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问题设计:(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3、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1、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

2、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例句:红旗象征革命,鸽子象征了和平

   青松——                         鲜花——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

训练巩固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作者实际上赞美的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的含义。

   

3、文中的海鸥、海鸭和企鹅有共同点,它们对暴风雨的到来感到的是“         ”和“        

     ”。它们象征的是                                                 

4、文中写大海战胜乌云、闪电,用意是什么?

   

5、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

   

课后学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就对比、比喻、拟人、反复各举一例。

3、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写一个作文小片断。

第3课时  

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学习重点目标1、2

三、学法指导: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的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斗争精神。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是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习本文,应抓住其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弄清它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1、在诵读的基础上,概括文章所写景物及其特点。  

2、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课前学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3、.给加点汉字注音。  

虬(    )枝   婆(   )娑(   )    秀颀(   )  倦(   )怠(  )   

无边无垠(   )   恹恹(   )欲睡      旁逸(    )斜出    坦荡如砥(      )  

4、解释词语。  

锤炼:                   伟岸:                   

主宰: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5、强化记忆:成语“妙手偶得[注: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出自南宋(陆游)的诗(《文章》),原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学习与探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解题,何为“礼赞”。  

2、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参考: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二、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树,也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并阐述理由。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内在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_____________  

(2)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是____________   

(3)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____________   

(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是:黄绿错综、坦荡如垠的高原;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是:笔直向上、力争上游[注: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是:坚强不屈[注: 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团结进取。)

3、问题设计: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介绍写作背景。)

4、组织交流评价。

训练巩固  

1、作者采用         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                               ,歌颂他们                                

拓展延伸:  

    “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栏,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  

2、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但是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射火舌,严重阻碍了战友的前进。这时,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光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伤痛,奋不顾身[注: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地扑了上去,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最后取得了胜利。  

3、请你谈谈观看这个专题栏目后的感受。  

课后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节

   

第4课时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能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语言的准确、优美等特色。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合作探究中明白课文的写作方法。

2、朗读法: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的精妙。

课前学习:  

1、朗读课文几遍。  

2、摘抄文中雅词佳句。  

课堂学习:  

一、局部精读,分析写法  

教学步骤:  

1、复习导入,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作者为什么要热情的赞美它?

2、组织交流评价。

3、问题设计:作者除了通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开头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对楠木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对比烘托,还要注意段落内部的对比,点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深读课文,品味美点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  

2、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3、问题设计: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4、组织交流评价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2、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训练巩固  

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以下练习  

1、文段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         ;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             。  

2、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                                             

3、文段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其作用是                               。  

4、文中“黄土高原的外壳”是指                           ;文中的“主宰”能否换成“主持”,为什么?                                                       。  

5、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                                                      

(2)  

拓展延伸:同文互读   

白 杨  

袁鹰  

(1)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2)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3)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4)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5)“爸爸” 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______ “你看那树多高!”  

(6)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______  

(7)“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8)“哪有这么大的伞?”  

(9)“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10)“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______  

(11)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12)“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13)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14)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6)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17)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18)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根据第(1)段第一句话所说,用一个精练的成语来概括戈壁滩的情况,它是( )。  

2.第九自然段有个别字,它是( ),应该写成( )。  

3.给第(5)、(6)、(10)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画。  

5.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 __ 。   

6.《白杨礼赞》与《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也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茅盾还有一首咏白杨的诗——《题白杨图》。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内容、形式均可)  

题白杨图(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里是“同伴”的意思)。  

赏析:   

7.读了两文一诗,相信你对白杨的形象和精神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梅、兰、竹、菊素有刚直不阿[注: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的高洁品格和谦虚正直的君子风度,在群芳中被喻为“四君子”,为世人所敬慕。请你任选一位为题,仿照例文,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第5课时  

     

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3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已学课文知识解读课文

2、比较法: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进而赏析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世上的有些植物不仅能带来视觉的愉悦,味觉的满足,而且还可以让我们遐想,石榴就是其中之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骨朵(      )   匀称(       )    金罍(       )  犀利(         )

奇崛(      )   丰腴(       )   枯瘠(       )  皓齿(         )

(2)摘抄出文中总结全文的句子和描写精彩的句子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1、猜谜导入:黄 瓷 瓶 ,口 儿 小 ,打 破 瓷 瓶 口,挖 出 红 珠 宝。

小小坛子,装满饺子,吃掉饺子,吐出珠子。

出示石榴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榴花的外型及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3、问题设计: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写石榴的?

4、组织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1、问题创设:(1)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可提供示范。  

(2)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2、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  

3、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  

(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1、我们还能赋予石榴哪些象征意?

2、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训练巩固  

1、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         、                         。  

2、为什么作者将石榴花比喻为“夏天的心脏”?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课后练习三   

3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第6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二、学习重点:疏通文义

三、学法指导:1、诵读法:在读中总结文言文的节奏规律。

          2、实践法: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工具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  

     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2、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3、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4、评价交流。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1、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  

字词(然后材、而、其)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3、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训练巩固  

   

1、本文选自             作者       ,唐代      家和        家。与       (人名)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推断出规律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提示:主动吃时读     ,被动吃时读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提示:“虽”后接已成事实解释为         ,后接未成事实解释为            )  

课后学习:  

    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  

      

   

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注: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的观念。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  

1、归纳探究法:在充分掌握资料的情况下,归纳探究其规律。  

2、辩论法:在辩论中客观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课前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2、回顾以前所学的“说”课文,探究“说”的特点。

3、收集含”马“的成语、俗语。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2、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特点。  

3、问题设计:(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谁将为它负责?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2、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训练巩固  

1、文章的中心句是                         ;具体描述“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  

2、本文采用了                   的手法,“千里马”喻指                      的人,以“伯乐”喻                     ,以“食马者”喻                   ,表达了作者      

                                      。  

3、试联系实践,谈谈在当今生活中,如果“千里马”不能被发现,“千里马”应该怎么做。  

   

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马说》读后感  

    3、比较阅读:龚自珍《病梅馆记》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8课时  

紫藤箩瀑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  

1、赏析法:赏析文中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进而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2、比较法:通过与《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对比,进而培养阅读欣赏能力。  

3、批注法:调动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在书旁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写出来。  

课前学习:  

    1、查字典,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  

3、给加点的字注音  

迸溅(       )  伶仃(       ) 盘虬卧龙(    )   仙露琼浆(     ) 酒酿(      )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1、导入: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引起作家宗璞的关注,她又从这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箩瀑布》。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体悟感情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一株藤萝的盛开用“瀑布”来形容,你觉得合适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提示:(1)外形相似:这一树花开得繁密、茂盛,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像一条流动的瀑布,飞流直下,不可遏阻。  

(2)意义相联:这一树“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紫藤萝瀑布,就像一条生命的长河,绵延不绝,永无止境。  

(3)以“紫藤萝瀑布”为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生命长河无止境之意得到诗意的表达。)

2、组织交流评价,在分析藤萝生命力旺盛时

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在分析生命长河的伟大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如:(1)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2)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样子。〗  

(3) “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的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这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他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  

(5)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注: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3、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紫藤萝花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家宗璞描写了紫藤萝花哪几方面的特点?(可以提示:有三方面,或者比如花的颜色等)  

——花形,花色和花香。花形——犹如瀑布  花色——热烈沉静  花香——朦胧长久  

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哪一种感觉——嗅觉,  

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哪一种感觉——视觉,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1、出示《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请同学与本文中的藤萝进行比较。  

2、季羡林与宗璞都经历过十年浩劫,为何他们的紫藤萝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3、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注: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有的人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4、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课后学习: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

备注:以下几篇是《紫藤萝瀑布》课文的赏析,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以培养和提供学生的鉴赏能力。

1.诗意隽永的《紫藤萝瀑布》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

   《紫藤萝瀑布》的意象,新颖独特,美丽动人。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如果在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取象以传情”。紫藤萝之“象”显然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作者进行了“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如果说,紫藤萝整体上的“瀑布”状,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激烈流动的思绪的话,那么,局部小花的“张帆”状,则暗示了作者拼搏进取、有所作为的愿望。

    意象之“意”和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诗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把开花的紫藤萝描写得那么辉煌灿烂,并以“瀑布”喻之,这强烈的情感显然已超越了对其自然属性的喜爱。紫藤萝已成为壮丽人生或壮丽事业的象征。歌颂紫藤萝,不仅意味着对既往的,可能因时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惨淡人生的遗憾,而且意味着对现在的或未来的壮美人生的追求。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注: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那可是个“人命危浅[注: 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朝不虑夕[注: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的时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注: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拨乱反正[注: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邓小平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第三,作品起笔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驻笔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的呼应蕴含着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可谓含蓄隽永。当然它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者充沛细致的情感、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上,这里就不再谈论了。意象的美丽丰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萝瀑布》诗意隽永的个性所在。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注: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注: 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

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注: 粗服:粗布衣服;乱头:蓬头乱发。形容不讲究修饰。],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注: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注: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注: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注: 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注: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注: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  

    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

    3、培养联想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2、联想法:通过创设情景,进而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前学习:  

1收集古代诗人咏柳的诗句,并理解诗的意境。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想象画面,读出氛围和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学习研讨  

导入  

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1、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诗词。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贺之章的《咏柳》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明确唐人写柳主要写杨柳婀娜的姿态。

2、问题设计:丰子恺写了杨柳怎样的姿态,并从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

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教学步骤:

1、问题设计: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和杨柳的下垂不忘本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创设情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能从下列事物中产生怎样的联想?

(雪、网、落叶、昙花)

课后学习:阅读《杨柳》全文

   

第10、11、12课时  

写作、修改  

学习目标:1、了解联想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2、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法指导:  

      1、在复习本单元写景状物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运用联想等写作方法。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1、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  

2、组织学生自学短文。  

3、问题设计: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是不是只要丰富,尽量展开就行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所有想的内容都写到文章中去呢?

4、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明确;联想不可胡思乱想[注: 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写作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

5、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写作训练一、二中的内容进行口头作文。

学生当堂作文:  

教学步骤:

1、布置任务: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2、明确写作要求。

3、学生写作

4、组织学生自改

有人说:“作文是三分写,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的重要性。  

(1 )榜上有名:表扬作文中在不同方面有亮点的学生。  

(2)佳作欣赏: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3 )片段欣赏:与学生一起发现佳处,进行点评。  

(4)出谋划策:选一段文章,共同提出修改。  

二次修改:让学生课后再度修改作文,锤炼语言,掌握技巧。

     

第13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  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  

2、  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  

3、学会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  

二、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3。  

三、学法指导:  

    通过比较、鉴别明白“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  

预习导学:  

    搜集生活或影视作品中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人际交往中,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时,必须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

(1)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下来,同桌之间交流。   

(2)怎样才能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  

3、反馈交流  

明确:要“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要注意三点: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

4、技能操作训练    

1.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李瑞环的讲话好在哪里?  

    事例:(有一段时间,天津有些地区煤气压力不足,做饭都困难,有些地区检修时,事先不通知,结果造成居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些用户表坏了,收费人员乱收,居民意见很大。当时担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知道后,召集公用局局长和群众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他请公用局局长当场解答群众的问题,结果回答了很多,群众并不满意。这时李瑞环讲话了:“局长同志讲了这么多,都没说清楚问题。我可以得出结论,是你们领导班子不行。”“市政府接受群众代表的意见。过去,天津市煤气等于零,现在气化率居全国第一。由于没有经验,又抓得不紧不实,出现了些问题,我郑重地向全市人民检讨。煤气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化的东西搞不好,还不如原始的;飞机出了问题,不如自行车安全;有了煤气搞不好,不如没有。老太太不管你公用局长有这原因,那原因,只知道点火就得着,不着就有问题。我要求市建委、公用局、煤气公司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用气。我向代表宣布,不会很长时间,在煤气供应上一定给大家一个可靠的感觉,不然就换班子,直到搞好。”)    、  

    明确:(李瑞环同志紧扣话题中心,“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要改?。表达清楚连贯,这番话没有拿腔作调,表达出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群众十分满意。  

   假如让你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谈其好的一方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明确: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有利于知识的学习。 (2)有利于人际的交流。(3)有利于信息的储存等等。)  

5、拓展训练:围绕“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连贯地表达你的观点。  

   

      1415课时  

专题〈鸟〉  

1、    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    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3、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4、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5、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6、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注: 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3、6  

学法指导:  

1活动法:通过活动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

2、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课前学习:  

1、自读《专题  鸟》相关的诗文。  

2、收集并整理有关“鸟”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歌曲等。   

3、回忆并准备讲述你知道的与“鸟”相关的故事。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14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1、导入: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  

2、观鸟——展示台(感受鸟的外形美)  

问题设计;(1)说说观鸟之美的感受。  

         (2)展示并介绍收集的有关鸟的图片、观鸟所作绘画作品等。  

       (3)演唱有关“鸟”的歌曲。  

3、咏鸟——积累库(领略鸟在诗歌里的魅力。)  

布置学习任务:(1)咏诗《闻雁》、《迎燕》  

(2)朗诵收集的咏鸟诗。  

(3)汇总收集的有关鸟的成语、谚语等  

(教师可准备好思考题  

1、  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2、  为什么怅望云水田?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燕子?)  

4、读鸟——阅览室(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问题设计:(1)说出屠格涅夫、  

郭枫在鸟儿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2)《古鸟化石》中,作者赞美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教师小结:天高任鸟飞,万古人类情。鸟是人类的益友。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鸟的色泽和灵巧,矫健和辛劳,啼声和灵性,赋予文人骚客多少情思和灵感。人们也在对鸟的感悟、移情、联想中,以鸟为审美对象,在人与鸟这一命题下,谱写了一篇篇以鸟为题的华章。所以说人与鸟是共存的,人与鸟的心灵是相通的。   

   

15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一、议鸟——问题屋(关注鸟的命运)  

问题设计:1、你知道“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你认为现在“鸟”的生存环境怎样?

3、你认为在“爱鸟”、“护鸟”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二、写鸟——练功房(训练写作能力)  

问题设计:1、生活中有我们喜爱的鸟,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你喜爱的鸟,让大家分享你的所爱。
2、鸟是如此可爱,请你把对鸟儿的感情抒写出来吧。  

三、组织评议  

课后作业:就专题〈〈鸟〉〉的学习自己确立主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出一期小报,有能力的同学可设计一个网页。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