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下第二单元教学案
   [标签: ]

纪念白求恩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3、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4、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注: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的精神。  

2、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勾画圈点法,点评法知道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区别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2、懂得论证要有理有据,写议论文能就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证明一个观点。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播放配乐诗朗诵 朱子奇 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  

1、查阅资料了解白求白求恩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有何意义  

2、扫除生字词障碍:  

狭隘(     )    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注: 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    派遣(     )  

以身殉职[注: 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    鄙视(     )    晋察冀(     )  

3、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想一想文章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学习探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三)亲近文本,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2.评点文章的第一部分,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①解释词语“不远万里[注: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写出“派遣”一词的音和义。  

②划分层次。  

③这一段中先叙事,后发议论,把记叙与议论的分界处标出(画两道竖线)。然后细读议论的内容,想想记叙的事跟议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④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对白求恩作一简单的介绍呢?  

以上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点拨,花时25分钟左右。  

3、师生交流评点结果。  

明确: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之心的精神。  

4、评点文章第一部分结果。  

①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②划分层次可分三层。  

③……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这段记叙是为后面的议论服务的,记叙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却突出其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④先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世者深怀敬意的追忆。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作简述,是论述白求恩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成为全文论述的基础。从阅读角度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和理结合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强了。  

5、小结  

小结本堂课内容,归纳评点中应注意的地方,布置课外作业。  

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经济;点,要求恰当醒目。  

   

训练巩固  

1.课后熟读课文。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殉职(    )                     

热忱(      )                          

鄙薄(     )                       

拈轻怕重(     )                            

3.(1)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              的形式,表达上采用               的方法,构思上采用                    的表现手法。  

(2)全文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                     的精神,                      的精神,                      的精神,以及                       的精神,其中核心精神是                               

拓展延伸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漠不关心[注: 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见异思迁[注: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拈轻怕重         

精益求精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精神的看法。(提示:其实就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第二学时  

一、学习目标  

1、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文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点评法  

预习导入  

以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学习探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三)亲近文本,合作探究  

1、给第2段和第4段划分层次。  

2、第二段评点内容。  

①本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精神。标出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正反对比起什么作用?  

②标出议论性句子和记叙性句子。记叙的事跟议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③标出正面介绍白求恩和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  

3.第三段评点内容。  

①这段又用对比议论方法。标出正反对比的分界处。  

②这里要明确作者是怎样告诉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  

4.第四段评点内容。  

①标出记叙句的起止。说说这段叙事文字的作用。  

②与前三次相比,作者号召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对象有变化吗?  

③“从这点出发”是从什么出发?  

④“这点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⑤末句从五个方面论述“这点精神”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是从哪五个方面写的?  

4、师生交流评点结果。  

第二段分三层。  

一层:从开始到“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二层:到“无不为之感动”,举例论证这一精神。  

三层:到最后,再次号召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四段分两层:  

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憾和悲痛之情。  

二层: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第二段评点:  

①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正反对比的运用,阐明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第二段共十句话,其叙议的安排程序是“叙一议一叙一叙一叙一议一议一叙一叙一议”。这一段夹叙夹议的特点尤其突出,使本段的议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③正面介绍的句子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第三段评点:  

①正反对比的分界处是:“……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  

②这里虽然没有明写出号召向白求恩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但是在对反面的批评中,又包含了这个意思  

第四段评点:  

①记叙句是:“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几句记叙抒发了作者遗憾悲痛之情。  

②前三次是向共产党员发出号召的,这一次是向大家发出号召的。号召的范围扩大了。  

③“从这点出发”是从“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出发。  

④“这点精神”是指“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⑤从思想(高尚的人)、品质(纯粹的人)、道德(有道德的人)、志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作用(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方面来写的。  

5、背诵第四自然段。  

6、小结。  

(1)由学生讨论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明确: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是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议论文中的叙,简洁概括,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详细生动。议论文中的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为议服务,因而要叙得简明、概括。  

(2)学生讨论对比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也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本文不仅为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体党员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训练巩固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5题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1.请根据原文完成文段中的空格。  

2.第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4.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注: 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你学完这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后,你想你该如何来反驳他。  

答:                                                                      

                                                                           

5.认真阅读语段,从新的角度提出与上文有关的疑问或话题(可不写答案)  

答:  

   

拓展延伸  

①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想要做得好,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得先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注: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努力以赴。有人说:“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一点不假。  

   ②你看小孩子堆积木,在你看来无聊得很,可是他塌了又堆,堆好了又塌下去,往往堆上千百回,可能耗上大半天的时间,也不觉得疲倦。在你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事,他却心神专注,玩得兴致淋漓,自得其乐[注: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这没有别的理由,因为有兴趣,兴趣引他入胜而已。  

   ③儿童玩积木要有兴趣,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也少不得兴趣。做一件事,智慧和才能固然不可少,如果没有兴趣,勉强去做,毅力和信心得不到热情的支持,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心灰意冷[注: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一败涂地[注: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相反的,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鼓起热情,由热情而支持信心,由信心产生勇气和毅力,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凭勇气和毅力来克服,到达成功的彼岸。  

1、这三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2、第③段以“如果没有……;相反地,如果有……”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3、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你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词语,并以此为例加以说明。  

                                                                           

4、请以你的亲身经历,为第③段文字补写一个恰当的事例。  

                                                                            

                                                                            

   

   

   

   

   

敬业与乐业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辨别本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本文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  

三、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谈论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 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 任 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 ): ②亵渎( )( ):  

③征引:     ④骈( )进:  

敬业乐群[注: 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⑥断章取义[注: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不二法门[注: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⑧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注: 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 ⑩安其居,乐其业:  

2、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3、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4、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本文的提纲。  

2、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3、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4、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5、小结:  

训练巩固  

1、用文中名句填空:  

(1)虽                                  而惟吾蜩翼之知。  

(2)坐这山,望那山,                                。  

(3)素其位而行,                                    。  

(4)用志不分,                                      。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2、探讨研究: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人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祸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  

                                                          

(2)各用四个字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两件事:  

                                                          

(3)概括文中的中心论点:                                (4)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对初次参战的第45师士兵们的训话  

(公元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巴顿  

显然,你们大家知道战斗即将来临。但是,战争并不像你们许多人想像的那样。你们第45师的战士们必须面对这一现象,你们是要同久经沙场的老兵去竞赛,你们也不要发愁。他们也都打过第一仗,他们的第一仗是打胜了,而你们也会打胜第一仗。  

战争并不像那些从未打过仗的人想像得那么可怕。作家们夸夸其谈[注: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说什么会思念你们的母亲、情人和妻子(妻子也是你们的情人)。这些作家们既没有听到过一声敌人的枪声,也从未耽误过一餐饭,他们不是按照战争的本来面目[注: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来描写战争,而是按他们的想像来描写。  

战争是人类所能参加的最壮观的竞赛。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注: 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动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美国人可以为他们都是好汉而感到自豪,他们的确是好汉。  

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他们不是超人。我们已经消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我们在下次战斗中将要碰到的并不是他们的精华。此外,你 们还要记住,无论是在肉搏中还是在战斗中,总是进攻者取胜,招架是不能打胜仗的。但是敌人不了解我们的意图,因而他们必然要招架的。  

不让敌人进攻你的办法就是你去进攻他,不停地向他进攻。这样可以防止敌人重整旗鼓[注: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战斗中的死亡是因为时间和敌方的有效火力在起作用。你们应以自己的火力压制住敌人的火力,以迅速的行动来缩短时间。  

我们美国人是个喜好竞争的民族,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下赌注。我们好胜,在下一次战斗中,你们将参加一场有史以来最激烈的竞争。你们要同其他美国人和同盟国的 军队竞争,去赢得最伟大的荣誉——那就是胜利。最先取得胜利,达到目标的人,也就是赢得荣誉的人,永远不要忘掉这一点。还要记住,上帝,无论你们用什么方 式去思念他,他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的。  

1、巴顿将军的演讲是紧扣了演讲对象(初次参战的士兵们)的哪些心理特点来说的?请通读全文后回答。  

2、演讲是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因此演讲的要点比较清楚。演讲稿的要点中,你认为哪一点对初次参战的士兵们影响最大?说说你的理由。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场也是一种特殊的战场。结合巴顿将军的演说给你的启示,请谈一谈作为初三学生的你,应具备怎样的应试心理?  

   

第二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演讲语言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2、你对文中的内容有疑问或对某些观点有不同见解吗?若有,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合作探究  

1、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中作者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而言不无道理,如今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某些说法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吗?若有,试作一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朗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注: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无所用心[注: 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注: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好行小惠[注: 好:喜欢;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3、小结  

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训练巩固  

(一)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阅读感悟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句 子  

   

出 处  

   

阅 读  

感 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萧红墓前的5分钟演讲  

郭沫若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做“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做你们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了,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演讲:“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5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5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大家假如反诘我:“你向我们做5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5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x先生两分钟的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 家萧红 女士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 向萧红 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着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注: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真实,他为饥为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注: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好打抱不平[注: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注: 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注: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1948年)  

1.这篇演讲辞是1948年郭老在萧红墓前对香港南方学院艺术系教师所做的一次即兴演讲。演讲句式和用词口语色彩很强,使人倍感亲切。请举出一例。  

                                                    

2.郭老转述并评价x先生的演讲目的是什么?  

                                                    

3.“年轻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4.在当今时代,“年轻精神”应该有什么新的含义?  

                                                    

   

   

   

   

   

   

   

   

   

   

   

多一些宽容      

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  

2、理解文章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到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有力;  

2、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  

3、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到宽容的崇高魅力。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出示林则徐自题联的上联:海纳百川[注: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有容乃大。学生说下联:壁立千仞[注: 形容岩石高耸。],无欲则刚。这幅对联16个字,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表现了林则徐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和xié           huò       达   qiān        就  

摒弃(     )   隔膜(     )  芥蒂(        )  

2.填空:  

(1)文中引用了林则徐的自题联是:                 。  

(2)根据你的积累,写出有关“宽容”的名言(至少两句)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课文3段,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  

第二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三段:对观点作补充论述。  

2、学习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照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段有5个层次,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十分讲究。  

第一层(开头2句)是总述。  

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  

“要……就必须……”说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宽容的基本要求。  

这一层不仅概述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全段的总领,以下四层依照“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顺序分别进行论述。  

第二层谈互谅。第一句话先说什么是互谅。第二句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互谅。第三句说明具有宽容这样的品德的意义。  

第三层谈互让。在说明什么是互让之后,着重阐述互让的意义。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  

第四层谈互敬。先说什么是互敬,再运用对比说明为什么要互敬。  

第五层谈互爱。在说明什么是互爱之后,着重说互爱的意义。运用一个排比句从正面加以论述。  

这一段四个并列的层次之间,写法大体一致又有一定的变化,使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四个层次的顺序,也安排得十分恰当。“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3、探究活动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如果你觉得你周围的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课文中关键性语句,对这些人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注: 用道理来说服人。]。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加深对主旨的理解。要有独特的见解,不求统一。  

(2)、搜集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等  

小组合作、交流  

有关宽容的名言,如下:  

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  

②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毛泽东  

③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法国)笛卡儿  

④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⑤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  

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  渲  

⑧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俄罗斯)斯宾诺莎  

4、小结  

本文通过有力的透彻分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并逐层说明了人们怎么样才能宽容相处,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课堂训练巩固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jīn”,一种大将风度。要心胸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即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相互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注: 为个人利益打算的种种念头。],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注: 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于他人和睦相处[注: 彼此和好地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注: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使千差万别[注: 形容各类多,差别大。]、jiǒng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注: 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jídù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胸jīn            jiǒng        异       jídù          

2.语段论述的内容是                                   。  

3.仿照文中画线句,在续写一句。  

                                                          

4.文中提出要“宽容”就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请从这四个方面任选一个为它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拓展延伸  

请结合你自身实际,谈谈“宽容”的现实意义。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  

2.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同一;  

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  

2、学习文中有力的说理。  

三、学法指导  

1、自主合作应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2、对于难点“灵魂”含义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文章中提炼有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由两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自我的关照并调动其固有思想观念:你觉得你自己是高贵的人吗?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贵的?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学完之后你再来看你有没有新的答案。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贵jiàn          cáo       杂   mù       浴     热chén        

赫赫(        )战功          缅(     )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贤哲   缅怀    赫赫    无足轻重   

3.请把你对本文作者的了解写下来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2)理出文章的思路。  

2、 学生讨论交流:  

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二)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 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那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吗?  

2、 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引得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注: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四)总结: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训练巩固  

说说文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高贵”的含义。  

拓展延伸  

人生如瓶  

(1)“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注: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2)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3)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4)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5)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6)“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7)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8)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注: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9)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10)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 居里 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注: 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11)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 居里 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12)淡泊明志[注: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注: 表示永远不变心。]。  

(13)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注: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识[注: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学贯中西[注: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辛勤探索,著作等身[注: 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注: 简:简省。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注: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大音若稀。  

(14)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注: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冰清玉洁[注: 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1、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加粗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7)自然段援引大师开导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为什么说“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的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并概括全文的中心。  

陋室铭      

   

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注: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三、学法指导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而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  

2、练习法: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简介刘禹锡和“铭”这种文体。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1、借助资料或网络,查阅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注: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因参加王安石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读准字音  

(    )室    德(    )     调(    )素琴  

鸿(    )儒    案(    )     西(     )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二)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训练巩固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②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拓展延伸  

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一、学习目标  

⒈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复杂的感情。  

⒉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二、学习重点  

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⒈帮学生打通时间带给学生的词意理解的障碍,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诗歌描述的意境。  

⒉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1、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写作背景资料,做资料卡片,简介三位诗人。  

   

   

   

3、请你在查阅字典,熟读注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说每首诗的大意吗?  

   

   

   

   

2)这三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词曲三种体裁的特点、区别  

   

学习探究  

㈠导入  

㈡组织学生介绍三位诗人。  

㈢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歌感情。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注: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注: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注: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 秋思》: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三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4、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㈤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㈥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训练巩固  

1、当堂背诵。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注: 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注: 泛称美好山河。],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  

   

一、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2、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短文《写简单的议论文》,总结写作方法。  

(三)训练题目  

[见课文]  

(四)训练指导,引导审题  

第一题  

1、 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⑴父慈子孝[注: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  

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克己奉公[注: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  

见利思义[注: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注: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注: 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2、 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 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  

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  

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篇简单的议论文,阐明的观点就是题目: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文章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理。  

文章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论述,使文章中心论点“削枝为了强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阐述。  

(五)讨论交流  

1、你准备怎样写?   

2、复习联系本单元课文协作方法,先明确自己的写作内容,再拟提纲,写草稿,修改通顺后再誊写。  

(六)组织评价修改成文  

1、学习课本短文《修改作文》,学习修改方法。  

2、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看谁写的精彩?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看哪个地方还要进一步修改?  

3、学生推荐优秀作文,进行评价。  

4、学生再次修改,然后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习作本上。  

   

   

口语交际  

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听的原则和技巧,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交流中诚恳专注地倾听,能够听出讨论的焦点。  

2、能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分析,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重点:  

1、能辩出讨论的焦点。  

2、如何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以“阿凡提和皇帝”的小故事导入。有一天,阿凡提和皇帝一起洗澡。皇帝问道:“阿凡提,凭我这模样到市场上当奴隶卖,能值几个元宝?”“最多十个元宝!”阿凡提说。皇帝火了,骂道:“胡说!光是我身上的这条绣花围巾就值十个元宝了。”“正是啊,高贵的陛下!”阿凡提指着围巾说,“我说值十个元宝的,就是指这个东西啊。”  

学生听故事,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两人说话的焦点是什么?阿凡提的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又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学生课前搜集能听出讨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和无法辨别讨论意见的例子  

学习与探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走进课本,明确目标。  

阅读短文,圈点勾画总结几点:  

1)认真聆听,虚怀若谷[注: 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2)吸取精华,集思广益[注: 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3)注意语境,捕捉信息。  

唐太宗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他的发表意见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发?(找准根源)  

2、实例分析。  

课本剧:《骆驼和羊》  

讨论:骆驼和羊争议的焦点是什么?(个子高好还是矮好)老牛是如何发表意见的?(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关键是取长补短[注: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老牛又是如何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发?(辩证思维)  

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其实,我们会发现在平常的口语交际中,也常会有人在看待问题时存在着片面性,我们在听讨论的时候,就要通过分析看出他们谈话的片面性,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这就需要我们要具备必要的辩证思维。  

   

训练巩固  

人生如画  

这是最后一堂艺术鉴赏课,美学教授将我们学生分成了两组,然后他拿出两幅一模一样[注: 样子完全相同。]的油画分别放在两组学生面前。  

教授对其中的一组学生说:“请你们在认为画得最精彩的地方画上记号。”对于另一组学生,教授则要求他们在认为画得最差的地方作上记号。  

不一会儿,两组学生就完成了任务。当两幅画被展示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时,我们惊异地发现:两幅画上都画满了记号——被某位学生认为是最美妙的地方同时被另一位学生斥为最糟糕的败笔,或者反之。  

师生讨论: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感悟: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可以品评别人,也可以被别人品评。一个人接受别人的品评就应像一幅画接受别人的鉴赏一样,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接受品评的一方应坦然地应对别人的表扬特别是批评。还是那句老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注: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可以明得失。”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于,他最善于通过生活中很多能照出自己真实的一切表象的镜子来剖析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自己。  

教授的谈话在口语交际中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还要注意在原来谈话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听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过去,有父子俩赶一头毛驴去赶集,一开始父子俩跟着毛驴走,不久就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个人有多傻,放着驴不骑,宁愿磨鞋子。”  

这父子听得有理,就让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结果没多久,有人又说:“儿子骑驴,老子跑路,成何体统。”这父子觉得有理,于是老小交换,老子骑驴,儿子走路。  

再走不远,又有人说:“老的骑驴,小的走路,真够狠心的。”这爷儿俩最后一商量就找一根杠子抬驴走。  

没走多远。跨上一座小桥.驴用力挣扎.三位一齐掉到河里。  

 (1)两人闹笑话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怎样处理?  

明确:(1)(因为两人不加分析地听,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不算会听。)  

(2)(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拓展延伸  

1、“诚信”是基本的道德标准,可是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中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条件,作为对手,竞争就不能再讲诚信。请以此为话题,在班级中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别人的看法,听出几位发言者分歧所在,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补充,或修正,或反驳。  

2、班级里举办一次“中学生论坛”,国绕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听取其他同学发表各种见解时,要善于听出不同意见的焦点和分歧所在,并适当作些评论。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